Google+
世界三大社交平台分别为Facebook、Google+、Twitter(以首字母排序)应该没有多少争议,但是针对Google+是否有其前三位置那样的风靡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讨论和质疑。也难怪会这样,
首先,有人将Google Reader被关闭归咎于两个原因,Google又一次对“不作恶”格言的违背;强制用户迁移至Google+平台。其次,YouTube评论、Picasa网络相册等等与Google+的整合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Google强制你开通Google+账户,否则你可能就无法使用其他的Google服务了。再次,即使你开通了Google+帐号,圈人之后发现的确没有多少认识的人(甚至一个都没有),更不要说明星帐号了,而且很多帐号都好久没有说话了。另外,Google+是建立在Google已经拥有的数亿Gmail(Google账户)和YouTube用户等产品的基础上的,可能Google用户一不小心点击了一下+You按钮就成为了Google+用户一员,用户数其实也是很有水分的。
至此,可以确定Google+具有以下特点:产生原因(牺牲了优秀产品GR)、产品特征(强制性)、用户活跃度和用户数有待商榷。种种迹象表明,Google+并没有如其名号那样流行,借评论家的话来说,“鬼城”实至名归,很快,Google又得砍掉这个失败的社交产品,工程师文化浓烈的Google从来都不善于做社交。
以上是我个人读到、看到和感受到的关于Google+的一些分析评论和看法。既然在Facebook已经风靡全球,而Twitter也已经积累了上亿用户的时候,Google参加到这个抢夺用户的战争中来,推出Google+这样一个东西,自然就有很多人关注Google+的变化、势头等等。普通用户在已经有Facebook以联系亲朋好友,有Twitter去关注新闻、网站、博客和明星,为什么用户还需要开通一个Google+帐号,以此对Google+的对比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有人对此有不同看法。
今天下午第一次成功在手机上打开Google+页面,看到一篇关于Google+的讨论文章,发表在Computer World上面,文章题目为Why Google+ is the place for passions,作者是Mike Elgan。文章大意是,习惯于Facebook和Twitter的用户其实不一定懂Google+的这种模式。好友的日常更新、明星的状态更新或自拍照、评论家的犀利短评等等,你都不一定能够在Google+找到,因为,Google+是一个人们根据兴趣、喜好而集结在一起的平台,是完全不同于Facebook和Twitter的平台。Elgan举了两个例子,中国游客去法国找中餐馆,肯定觉得寥寥无几而品质极差,夏威夷冲浪者去纽约冲浪一定会认为曼哈顿根本没什么可玩的。最后,他给出了一些链接,显示不同的兴趣爱好者在Google+是如何分享交流的。
他的这种讲法说出了一个事实:Google+并不是要学习Facebook或者Twitter的社交模式,更不是整合两者的模式,而是一种全新的社交模式,基于“兴趣”的模式。
为什么这样做?
1. 差异性很重要。一旦一个社区聚集到足够多的用户并具有稳定的内容产出的时候,用户间的社交关系就基本上建立了,此时用户再迁移到其他平台的成本就会很高,因为你很难将你认识的所有人都迁移过去,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由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决定。比如,我认识的大多数人都有QQ,再来一个聊天工具比如MSN,我就可能很少打开甚至没有了。反之,如果我的大多数熟人都用MSN沟通,即使我申请了QQ也可能用的不是那么频繁。同样,如果我关注了朋友和某些大V、新闻资讯的新浪微博帐号,再出来一个除了界面不一样之外功能基本一样的微博平台,我很可能就没有那么热心去维护了。
Google在布局社交网络的时候,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即“差异化”问题。你必须搞清楚你的平台到底有什么差异性,你所具有的差异性有什么特征和好处,用户为什么需要你这样一个平台而不是另外一个。如果我的平台和你的平台都基本上一样,那既有抄袭之嫌,又肯定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所以,Google+在推出的时候就很鲜明地显示出其差异性,这一点在此不再叙述,如果你对比过你肯定能够感受到。
2. “兴趣”很重要。每天各大媒体的新闻资讯铺天盖地,网络上获取资讯的方式大致有刷新微博/Twitter、门户网站、RSS订阅、客户端这样几种。我无法想象一个人每天把自己关注或者订阅的所有内容都阅读完毕,更无法想象把自己喜欢的几个(哪怕是一个)门户网站上面的所有新闻都看一遍。这样说有点极端,但事实就是:你基本上就看自己觉得有趣的、自己关心的、关注的、看起来似乎对自己有益的那些内容,而且大多数内容看完之后就没了,不像吃饭还有消化,最后大多是过眼云烟,少数能够成为饭后谈资。即使抱着学习交流的态度(比如去知乎),能够升华为“知识或者经验”的内容少之又少。以上就是我个人理解的信息时代人对信息需求和消费的状况。
对新闻资讯的需求、对博客网站的内容更新、对评论家学者的观点看法的及时获知、对明星大腕的日常八卦都很重要,构成了一个人的网络社交活动。所以,Google+并不是屏蔽了这些内容,相反,Google+具有将你所感兴趣内容推送给你的能力,而不需要你努力地发现各种帐号,然后关注大量帐号,刷新时间线等待内容的到来。
亲人和朋友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别,朋友也分很多种,泛泛而交或者知根知底,等等。有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如果写一句话的话,让所有人都看到是极其不明智的。发布一张图片或者一句话,难道就没有希望别人去评论或羡慕的意图?如果发布一个情绪化的状态,是发泄情绪还是企图获得关心?等等这些,我想可能只有社会学和心理学家在大量科学研究之后才能给出恰当的答案。但是在Google+这个平台,用户能够实现这样一种目的: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将内容分享给你愿意分享的人或者群体。
3. “用户”很重要。只有用户点击了Google的显示广告并产生消费,Google才能够从中获得一点利润分成,所以说,Google的壮大就是海量用户催生的。了解每一个用户是Google孜孜不倦的追求,只有非常切合个人实际的广告内容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正是这种需求,所以Google必须要有自己的社交网络。Facebook和Twitter获利的主要是显示广告,只要用户数巨大,就有人愿意花钱把广告链接放在网页上。同样的,有很多大型或者小型甚至微型公司把广告链接放在Google搜索结果上面,Google并不担心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一个稳定的用户访问量,Google担心无法给用户更恰当的广告,更担心用户因为无关广告而降低了对Google搜索的预期。通过Google+,用户因为兴趣而产生内容,聚集到一起分享内容,与此同时,Google也在试图理解用户,探索一种新的显示广告模式。很可能的情况是,你在Google+分享了关于Downton Abbey的某条内容,不知什么时候有一条关于Downton Abbey的新闻内容推送给你阅读,甚至还有一条关于去Downton Abbey旅游的广告内容,那么这种内容对你来说,是惊喜多一点,还是厌恶多一点呢?
最后,需要申明的是,本文并不是为了呼吁更多的人放弃自己所喜欢的平台迁移到Google+这里来,毕竟每个人的需求和喜好各有不同。本文的意图主要是想说明,Google+立足基于用户兴趣这一点的原因何在,并顺带表达我个人对社交平台的一点看法。
图片来源网站-http://blog.scoop.it/2014/02/20/launching-scoop-it-for-google-authorship-and-posting-to-google-company-pages/
我认为 Google+ 和百度贴吧有很大的想似之处。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