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21的博文

不作恶

三个被 Google 公司解雇的软件工程师 起诉 Google,称他们和公司签署的合同的行为准则中有“不作恶”条款,此格言相当于契约性义务,而 Google 违反了此契约。 Trump 政府时期 Google 有和 CBP(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进行合作的项目。这三个员工组织其他雇员反对此合作项目,且发起请愿活动。Google 以“违反公司的数据安全政策”为由解雇了这三人,连带还解雇了第四人。被解雇的四人均否认泄密。 原告表示,当他们企图提醒 Google 注意它“正在作恶”时,Google 却反过来报复他们的相关行动。他们要求获得金钱赔偿。 起诉 Google 违反“不作恶”格言并不容易得到陪审团支持,因为至于什么是“恶”很难界定。但原告律师很有信心,认为既然 Google 告诉雇员他们可能因为违反“不作恶”格言而被解雇,那么“恶”就意味着一些具体的东西。 Google 的“不作恶”格言广为流传。媒体一度报道说 Google 移除了此格言,但仍然可以从 Alphabet 的“ 行为准则 ”的最后一部分找到这句格言,前后语境大意是:记住“不作恶”。如果你看到什么事情你认为不对,那么大声说出来。

提高知识水平

据说“Google 翻译”辱华了。几天前看到环球网的这篇 报道 ,我觉得很可笑,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 Google 翻译是可以人为的对其做贡献的。我随即想谈媒体报道是否应该尽可能给读者提供全面信息的问题,但还没想好。“月光博客”作了很好的 解释 ,看来大家还是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别有用心的人以及愚蠢的人,哪里都有。

"激进的"做法

意大利的竞争和市场管理机构发现 Google 和 Apple 没有能够给其用户提供清晰的信息,阐明用户的数据和信息的商业用途,因而给两者开出 1,000 万欧元的 罚单 。Google 和 Apple 在用户数据商业用途的做法方面被认为是“激进的”。它们均表示要对上诉。 监管机构发现 Google 在用户创建帐户时跳过了提供信息给用户知晓的阶段,即用户是否同意其数据被用于商业活动。在用户创建 Apple 账号或访问 App Store 时,Apple 也没有立即告诉用户其信息是如何被用于商业用途的。 在误导用户其数据的用户方面,今年 Facebook 也被意大利监管机构罚款。Google 曾因 Android Auto 被罚款。Apple 曾因为误导用户其设备的防水性能以及拖慢设备速度而被罚款。不久之前它们还给 Apple 和 Amazon 开出联合罚单。

投资澳洲

未来 5 年 Google 计划 在澳大利亚投资 10 亿澳元(约 7.36 亿美元),由此产生 6,000 个工作岗位并给澳大利亚经济增加 49 亿美元。这是 Google 迄今为止在澳洲的最大规模投资,所涉及的投资领域包括研发中心、云计算、量子计算、清洁能源和大堡礁保护科研项目等。 Google 和 Facebook 在澳洲面临监管者的审查。2 月澳洲的立法者要求它们为平台上所显示的新闻付费,为此 Google 曾威胁要 离开澳大利亚 ;Facebook 则干脆屏蔽了当地的新闻内容。法案即将通过时,Google 调整了策略,主动与澳洲多家媒体公司合作,其中包括新闻集团,赢得媒体和政客的好感。法案的内容之后被调整,Facebook 则重新开放了其平台上的新闻内容。 莫里森政府计划把澳大利亚打造成世界顶尖的数字经济体,他说 Google 的 10 亿澳元投资相当于投出一张“信任票”。不过他的计划也不是要成为第二个“硅谷”。他认为头等重要的事情是确保澳洲经济从疫情中走出来,在 2022 年变好,数字经济战略则在整个经济恢复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

“踩”

YouTube 正在做一件很多人会反对和不喜欢的事情:隐藏 YouTube 视频的“Dislike”(不喜欢、踩)按钮。根据 YouTube 的说法,这样做变动之前他们做了测试,发现隐藏“不喜欢”按钮能够 保护 创作者(的创作激情和身心健康)而又对创作者的视频参与度影响不大。 介绍这个变化的 视频 得到了很多的“不喜欢”,不出所料地。有一个被最多人点击“不喜欢”的视频,也是 YouTube 发布的。 YouTube 并没有移除这个按钮,只是把它藏起来,创作者可以找到,不过不给公众看到。可能有一些人会发起针对某个创作者的 “不喜欢”攻击 ,使一个视频看起来有很多人“不喜欢”,而这些人根本没有相对客观的评价一个视频,或者看完此视频。 这个变动是经过测试之后作出的,不过有的人则 宣称 这是 Biden 政府要求 YouTube 这样做的。不过确实,有 Biden 和民主党人如 Nancy Pelosi 等人的视频往往喜欢的人不如不喜欢的多。按照这个逻辑,往阴谋论角度去解读,也说的通。不过很可笑。 关于此变动,我想说: 1. 社交网络倾向于让人获得认同,而不是相反。Instagram、Twitter 等流行的,从一开始就只有“喜欢”,没有不喜欢。用户还可能因为自己的内容“赞”的不多而心理上有压力,所以 Instagram 作出调整,使用户可以 隐藏赞的数量 。想象如果还有“踩”,这种“痛苦”会多么巨大。 2. 获得很多“赞”的视频不一定内容上乘;获得很多“踩”(不喜欢)的视频内容可能不错。 3. 观看视频的人,绝大多数没有任何操作。绝大多数视频的观众可分成三部分:极少数人评论视频;少量的人点赞或点踩;绝大多数什么都不操作,只是点开或看过此视频。所以无论是赞还是踩的数量,只是少数人的看法,代表不了所有观众。其实不只是视频,图片、博文也都是如此。 4. 一个平台或者一个频道(创作者)只会吸引某个或某些群体的观众,就好比一个网站的主要访问者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我觉得“网络投票”和类似的事物并不反映真正的“民情”。专业的民意调查才可以提供这些信息。你以为你很受欢迎,实际上你看不到很多反对你的人;即使很多人不喜欢你,并不妨碍大多数人(超过 50%)支持你。 5. YouTube 是一个很有用处的网站,我经常打开它,它无所不包,气象万千。我跟大多数用户一样,既不评论,也不点“赞”或“踩”

范妮·门德尔松·亨赛尔

Google 在首页 纪念 德国作曲家范妮·亨赛尔诞辰 216 周年,她是 19 世纪最重要的女作曲家之一,她的绝大多数作品在她活着的时候 没有公开发表 ,一些则以她的弟弟——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 ——的名义发表。2018 年在她的家乡汉堡,范妮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博物馆开馆。 范妮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一个上层家庭。她的母亲是巴赫的学生,也是她的第一个钢琴老师。13 岁的时候她开了一场非公开的演奏会。不过受到当时社会习俗的制约,她无法把音乐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发展。在她 41 岁的时候她终于以自己的名字发表了自己的作品集  Opus 1 。2010 年,人们发现是范妮在 22 岁的时候创作了钢琴独奏  Easter Sonata ( YouTube ),而不是之前一直以为的是她的弟弟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作品。2017 年这部伟大的作品第一次以范妮·门德尔松·亨赛尔的名字被演奏出来,距离作品的问世将近 190 年。

五角大楼新合同

几年前 Google 试图获得五角大楼的一份 AI 合同,后来因为雇员的 反对 而被迫退出。很快 Google 发布 了公司的“AI 原则”,用于指导和规范公司应用 AI 技术的边界。Google 似乎 在寻求 五角大楼的另一个有利可图的合同,称作“Joint Warfighting Cloud Capability”(联合作战云计算能力),4 个知情但要求不公开身份的人透露。9 月,Google 的云计算部门亮起“黄码”(Yellow Code),把争取此军事合同作为优先事项来对待,据此可调配工作在其他项目上的工程师参与此项目,4 个知情人士中的 2 人说。Google 现在将云计算视为公司在未来保持成功的支柱业务之一。 五角大楼有计划升级自己的云计算能力,应用 AI 技术确保其在战场中保持持续的领先地位。此前的一个 100 亿美元的合同本来被微软拿到,但因为 Amazon 的反对而 被取消 。Amazon 起诉称此合同被授予微软而不是自己是因为受到 Trump 总统的干扰(Amazon 的创始人兼执行主席 Jeff Bezos 同时拥有《华盛顿邮报》)。Google 因为雇员抗议而早早退出此合同的竞标。现在五角大楼重新开始打造其云计算项目,给 Google 一个重新进入竞标的机会。 两个知情人士说,Google Cloud 负责人近期和空军参谋长及国防部高级官员进行了会谈,介绍 Google 关于此项目的提议。Google 发表声明说公司致力于服务于公共部门的客户,其中包括国防部,公司将对未来的竞标机会进行评价。 之前的合同 JEDI 价值 100 亿,合同期限超过 10 年。新的合同具体价值现在还不知道,其合同期限则是之前的一半,而且也不会交给一个公司去做。 不确定在国防部的合同下军方将使用 Google Cloud 产品是否违反公司的 AI 原则。五角大楼则排除了服务提供商可以访问其敏感和机密数据的可能性,所以 Google 基本上不能知道其技术是如何被使用的。国防部的发言人没有透露过多信息,只是说在和少量满足要求的公司谈各自的提议。 兰卡斯特的科学和技术人类学教授 Lucy Suchman 说,Google 为了这么多钱而放弃之前的承诺,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此事暴露出 Google 承诺远离国防部和硅谷之间的‘大合并’是多么的脆弱、不堪一击。” 五角大楼

高锟

今天 Google 在首页 纪念 物理学家高锟 88 岁诞辰。他被称作是“光纤之父”,他的创新成果对全球通讯带来革命性变化,也奠定了今天的高速网络的基础。如今 9 亿英里光纤电缆分布在全球各地,传输着海量数据。 高锟 88 年前出生在上海法租界,后来持英美两国国籍,2009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支持他获奖的成就主要源于他与人合作发表于 1966 年的一篇重要论文。而后他领导开发了光纤新技术,1977 年将其变成现实,1980 年代见证自己的创新成果普及全球。 2009 年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高锟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期望过如此荣誉。2004 年开始他身受阿兹海默症的困扰,讲话出现困难。所获得诺贝尔奖金被用来医治自己的疾病。他和妻子还成立了以两人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资助阿兹海默症的患者并希望引起公众对此疾病的关注。 高锟也是一个教育家。87 年往后他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将近 10 年。他还参与创立了香港 独立学校基金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