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与Facebook和Twitter相比具有劣势:熟人网络不如Facebook,即时消息不如Twitter。所以,我个人感觉,在G+看不到太多名人的自拍照片,也看不到媒体发布的大量文章链接。
一个好的社交平台所依赖的是一种理念:即这个平台的特色是什么。在Facebook可以与很多熟人形成联系,在Twitter能够了解最新的全球动态。在G+,则可以发现更多自己关心的、感兴趣的内容。
G+在刚开始推出的时候,定位于圈子功能。这对某些人来说是重要的,但并不显得那么必要。Facebook用户也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容被谁可见。这可能是为什么G+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人使用的原因之一。
但是G+也在进化。之前核心的圈子功能被保留但弱化,社群和收藏集功能被提到了首要位置,本地服务被移除,Hangouts和Photos形成了独立但与之联系的服务。很难说G+在未来还会做出什么样的更改,但很显然目前这些动作所依据的是用户的反馈和数据。
媒体喜欢以数据来说明G+在用户数量上失败于Facebook,这没有问题,因为G+并没有吸引到Facebook的大量用户。甚至Twitter亦很重要,应该是传播一条信息或链接最好的方式之一。
但是社交网络不应该更加有趣一些吗?如果我面对的是一群陌生人,作为普通人,那么我既不希望影响谁,更对任何人的生活细节没有兴趣,反之亦然。如果说物以类聚,那么联系的桥梁就是比如有些人也和我一样希望Doctor Who,或者自行车越野,等等。G+目前的平台功能就是这样的。
Google的服务很多,所以Google可能会将用户的搜索习惯转化为G+的热门推荐或者YouTube的视频推荐,甚至广告也不是不可能。G+希望实现的是,在恰当的时间为用户提供恰当的社交网络内容,而无需用户苦苦翻阅。当然,G+目前还未达到这一步,但如果打开G+眼前的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也是很不错的。
多年以前宣告G+死亡的媒体或编辑们,对G+改版亦会做出“G+换新颜企图挽回败局亦枉然”的种种评论。很可能的是,这些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用G+。或者一个更为虚幻的理由:Google不懂社交。但Google最希望的就是“懂你”,社群和收藏集的活跃说明互联网用户除了“晒”之外还可能会有交流的需求,兴趣的需求。一种弱化的互联网关系,类似于真实社会中的“物以类聚”。
一个好的社交平台所依赖的是一种理念:即这个平台的特色是什么。在Facebook可以与很多熟人形成联系,在Twitter能够了解最新的全球动态。在G+,则可以发现更多自己关心的、感兴趣的内容。
G+在刚开始推出的时候,定位于圈子功能。这对某些人来说是重要的,但并不显得那么必要。Facebook用户也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容被谁可见。这可能是为什么G+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人使用的原因之一。
但是G+也在进化。之前核心的圈子功能被保留但弱化,社群和收藏集功能被提到了首要位置,本地服务被移除,Hangouts和Photos形成了独立但与之联系的服务。很难说G+在未来还会做出什么样的更改,但很显然目前这些动作所依据的是用户的反馈和数据。
媒体喜欢以数据来说明G+在用户数量上失败于Facebook,这没有问题,因为G+并没有吸引到Facebook的大量用户。甚至Twitter亦很重要,应该是传播一条信息或链接最好的方式之一。
但是社交网络不应该更加有趣一些吗?如果我面对的是一群陌生人,作为普通人,那么我既不希望影响谁,更对任何人的生活细节没有兴趣,反之亦然。如果说物以类聚,那么联系的桥梁就是比如有些人也和我一样希望Doctor Who,或者自行车越野,等等。G+目前的平台功能就是这样的。
Google的服务很多,所以Google可能会将用户的搜索习惯转化为G+的热门推荐或者YouTube的视频推荐,甚至广告也不是不可能。G+希望实现的是,在恰当的时间为用户提供恰当的社交网络内容,而无需用户苦苦翻阅。当然,G+目前还未达到这一步,但如果打开G+眼前的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也是很不错的。
多年以前宣告G+死亡的媒体或编辑们,对G+改版亦会做出“G+换新颜企图挽回败局亦枉然”的种种评论。很可能的是,这些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用G+。或者一个更为虚幻的理由:Google不懂社交。但Google最希望的就是“懂你”,社群和收藏集的活跃说明互联网用户除了“晒”之外还可能会有交流的需求,兴趣的需求。一种弱化的互联网关系,类似于真实社会中的“物以类聚”。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