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互联网会不会越来越封闭,移动互联网是否就意味着未来?

移动应用时代及广告屏蔽活动的发展给Google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Google意识到了这种变化,正在寻求应对之策。

5天前我在Google+分享了一个Wired网站上的观点,即移动应用的发展意味着Google搜索的终结。这是一种大胆超强的预测,但不无道理。移动时代的兴起使得人们较少进行桌面搜索,取而代之的是移动应用的流行。昨天,在Solidot网站看到一则消息,我也分享到了Google+上。内容是:伊朗博客之父认为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正在杀死Web。

另外就是无处不在的广告屏蔽活动。必须承认的是,这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互联网体验,或者说,广告总体上是令人厌烦的。《卫报》1号的一篇文章分析,Apple在iOS 9中增加的Safari浏览器广告屏蔽扩展将损害出版商特别是Google的商业利益。出版商极少数实行付费订阅,大多数还是依靠互联网广告;Google更是如此,绝大多数收入来自广告。

Apple也有自己的广告业务iAds。据我所知,Apple的这一政策只限于浏览器广告屏蔽,应用中的广告是无法屏蔽的。除了Apple的这一新举动之外,Evernote、Instapaper、Pocket等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去除广告,提供给用户清爽阅读界面或稍后阅读服务。它们都有付费方案,因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即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免费的互联网内容,这些服务又如何生存?

上面提到的伊朗博客之父在其博客中表达了对移动应用和广告屏蔽的看法。其博客题目是:A Note on Future of Internet。互联网内容根基在于广告,目前的趋势似乎是对广告的多种方式的屏蔽,而移动应用又将内容圈在自己内部,这两方面的发展注定要打击到开发的因特网和以此为生的公司。

Google也意识到这种转变,桌面搜索份额的下降就是证据之一,因而有了若干应对之策。

首先是Google Now。这是Google非常重要的一款应用。为用户提供多方面信息,Now On Tap则可以智能地向用户立即反馈搜索信息,使搜索变得更为简洁。但这不只是一款应用。Google Now甚至在计划整合其他应用,让自己的位置处在应用的顶端,而不是平行关系。Google Now的未来还有待期望。

其次是AMP计划,即Accelerated Mobile Pages。这项开源计划旨在极大程度地提高移动互联网的体验。Google寻求与出版商及其他互联网公司合作,使移动网站页面不那么令人讨厌,促使人们更多地点击互联网链接,有更好的浏览器阅读体验。

Project Fi已经在美国几个城市得到应用,Project Loon则处于试验阶段。作为互联网公司,大多都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入互联网,Facebook也在这方面有所努力。最近的焦点是在印度提供免费互联网的举措。

Google还在努力应对移动应用碎片化的变化。

移动应用现在是无处不在。常常情况是,一项任务有多个应用能够完成,而一个应用基本上只能处理一项事情。比如说,看新闻、社交、照片存储、看天气、听音乐都有很多应用可供选择,但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应用无所不包则又不为人所待见,所以Whatsapp只能聊天,Instagram只能分享照片,等等。我的意思是,互联网公司都推出尽可能多的应用服务,但服务功能更少因而也更突出。

Google也跟随了这一趋势。照片应用、聊天应用和社交应用,都出自之前的Google+服务。之前的Google+有多个独立功能,包括照片、群聊、页面及本地。但这并没有改变人们的社交行为模式,因而才出现了后期的立足于社群/收藏集的调整。Google不久前还推出一款叫做Who's Down的应用,只是为了知道目前自己的朋友哪些是有空可以出来玩的,目前仍处于邀请使用阶段。

碎片化背后需要一个身份认可。在这方面,Google通过Gmail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这对Google来说很重要。用户可以选择使用哪些服务,但Google账号则是所有服务数据的身份拥有者。

开发的互联网会不会越来越封闭,移动互联网是否就意味着未来?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内容不像以前那样都产生在开发的互联网中而能被搜索引擎能够检索了。越来越多的内容为互联网公司所有,圈子内的用户可访问。这的确是一种趋势,更多的内容Google也搜索不到了,所以说Google难免会遭受到这种发展的打击,Wired的那篇文章预测说Google搜索的末日也有一定的道理。

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设备无处不在,可穿戴设备也蓄势待发。人们会不会更不愿意长时间打理手机等移动设备,假设有一个智能机器人伴随其左右呢?这里所说的机器人来自互联网,无形而无所不在。回到之前提到的Google Now上面,与之呼应的是Google还在人工智能方面开展研究。如果是互联网会更多的走到移动设备上,那么人工智能则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应用都能够实现人机对话,但能够理解人类语言的基本上还不存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突破将很大程度上改变互联网的整体形态,即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其次是Google改组之后的Alphabet公司。Google似乎希望发展成为一个集团而不只是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有多项业务支撑集团,如无人驾驶汽车、生命科学研究、互联网电讯服务、互联网媒体平台等等。这也算是Google应对互联网变化的战略调整之一。

所以,我的观点是:移动互联网并不就是未来,互联网是否会越来越封闭则未可知。

必须注意的是,本文讨论的互联网封闭与否并不包括互联网审查与封锁,而是在言论自由前提下互联网内容是为所有人可访问还是平台内用户可访问。而广告屏蔽趋势则可能助长开放的互联网向封闭端移动的趋势。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Gboard 继续增加关键功能

在 Android 上,Google 拼音是一款简洁、高效的中文输入法,再加上 Google 手写输入,Google 给 Android 用户提供了一整套中文输入工具。 Google 拼音的 Windows 版本早已不再更新,用户无法同步自己的输入习惯,其 下载页面现在也无法找到了 。不过在我看来,Google 拼音仍然是 Windows 上少有的简单、可靠、美观、低调的中文输入法。这款软件即使不再更新,功能也不健全,但仍然特别好用。 在移动设备上,Google 在 Google 拼音等输入法之后又推出 Gborad,把移动设备上的输入体验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 最近我注意到 Gboard Beta 版本增加了“剪贴板”功能。这个功能之前已有报道,现在终于可用,是一个重要的、有用的输入辅助工具。简单说就是,用户可以把自己复制的内容存放到剪贴板,如果有多次复制,剪贴板会记忆用户复制过的内容,方便用户随时选取使用。用户还可以固定某些复制的内容,使它们更为突出地显示在剪贴板里。 这显然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如果用户经常在手机或平板上处理文字内容的话。否则,用户就必须把自己可能需要使用的复制的内容存在其他文档或者应用比如 Google Keep 里,然后一遍一遍地去复制、粘贴。这个功能使这些操作在 Gboard 应用里就可以实现。 Gboard 还改变了右下侧“确定”按钮的形状和功能。形状从圆形变成矩形。功能上,长按会出现单手操作和 Emoji(表情符号)按钮,如下图所示。这与左下角的 Emoji / 单手操作 / 设置综合按钮类似。 我认为唯一不足的地方是,Gboard(Android)中文输入法一直没有书名号(《》)按钮,只能以书名号的另外一种形式(『』)代替。 Gboard 重新设计了 Emoji 的布局,现在变成菜单在顶部,下滑式查看、选择表情符号的设计。以前是左右滑动。在贴纸、动态图(GIFs)搜索方面没有变化。 综合来看,Gboard 现在内置了包括 Google 搜索在内的 9 个关键功能,其中搜索、翻译等相关功能需要联入互联网,文本处理操作(移动光标、选取、复制、粘贴等)、剪贴板两个功能可以离线使用。主题、悬浮键盘则属于个性化键盘设置。 上述这些变化包括其他一些变化在 9To5Google 的一则报道 中有

Google Chrome 增加 DuckDuckGo 搜索

Google Chrome 浏览器增加了 DuckDuckGo(DDG)搜索引擎选项,据 TIME 报道。DuckDuckGo 是一款注重隐私的搜索引擎,它不记录用户的搜索历史,加密用户的搜索,不允许广告商追踪用户的浏览习惯。 Chrome 在全球 60 多个市场添加了 DDG 这个选项 ,给用户更多选择。法国用户还可以选择法国的搜索引擎 Qwant 作为自己的默认搜索。之前,用户需要安装 DDG 的 Chrome 扩展以切换到自己喜欢的搜索服务里。 DDG 创始人赞赏 Google 意识到给用户提供能够保护隐私的搜索服务这一选项的重要性。 DDG 的名称较长,用户记起来比较不容易。去年年底, Google 将自己所拥有的网址 Duck.com 移交给 DDG 。不清楚 DDG 是否因获得此域名而有掏钱给 Google。以前,用户输入 Duck.com 会被导向 Google 网站。Google 获得 Duck.com 域名是因为收购了视频技术公司 On2。Google 还拥有大量域名,包括对 Google 这个词拼写错误的很多情况。 Chrome 增加 DDG 搜索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因为不少用户希望使用更能保护自己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服务。Chrome 一直以来都默认提供若干搜索引擎供用户选择,在中国大陆有360、百度、搜狗、Bing。 DDG 的创始人 在 Quora 有文章 阐述 DDG 与 Google 搜索的不同及其优势所在。

Google解释为什么巴勒斯坦没有在Google地图上标记出来

一个位于加沙的记者组织注意到巴勒斯坦国在Google地图上完全消失,以色列取而代之,引发中东媒体报道和网友愤怒,继而出现对Google的抵制和网络请愿活动。巴勒斯坦记者论坛谴责Google的犯罪行为,要求Google撤销其决定,并向巴勒斯坦人民道歉。 网友指出,巴勒斯坦地区在地图上的显示是:划定界限但未予标记。Google宣称,7月25日Google地图并没有删除巴勒斯坦,对这一区域的标记从未改变过,也从未标记过“巴勒斯坦”。Google承认,出现了一个故障(Bug)致使“约旦河西岸”和“加沙”标记被移除,Google随后恢复了此标记。 此外,点击此区域内的城市,Google的确将其标记为“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被视为法理上的主权国家,2013年联合国指定将“巴勒斯坦领土”称呼改为“巴勒斯坦“。 与Google地图不同的是,Bing地图的确将巴勒斯坦标记出来,部分巴勒斯坦人表示已转至Bing地图。Apple地图则既没有标记此区域,也没有将其与以色列划分开。 此事表明,Google、Apple、微软等公司在如何呈现某一地区时必须小心谨慎。Google地图利用内置的、第三方和公共数据,仍然需要额外注意政治敏感地区的标识。 《华盛顿邮报》的作者继续指出Google知识图谱的错误或偏差。例如,将台湾列为独立的国家;将爱尔兰第四大城市称之为”德里“,一个非正式而属于民族主义的称谓;将耶路撒冷归为以色列的首都;克里米亚的归属则根据搜索来自乌克兰或俄罗斯而不同。 奇怪的是,天涯论坛早在2010年就有人开始讨论此事,即Google地图上没有巴勒斯坦。最后的一条回复出现在2013年,其判断是Google被封杀有一定的道理。疑问是,帖子的发布者没有给出任何截图或网络报道连接,怎么就能够对这种消息展开讨论或判断? 关于Google知识图谱的错误或偏差,我个人认为了解事实需要个人的分析判断。知识图谱并不是完全地准确,甚至会有错误,用户可以随时进行反馈指出哪些内容不准确。维基百科,新闻报道,也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准确和权威。无论是人类的工作还是机器的生成,都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好在,人是具有这种获知准确信息的能力的,只要愿意。 Engadget报道 https://www.engadget.com/2016/08/10/google-explains-why-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