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基于兴趣将人们联系起来,通过“收藏集+社群+热门推荐”向用户呈现兴趣相关的内容。本文认为Google在社交领域的努力——Google+——具有Google其他服务所类似的“工具性”特征。其未来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特色的吸引力是否能够维持社群的活跃度。
Google+的工具性特征体现在两方面:1. Google+从诞生到现在所进行的转型;2. Google的社交平台目的是了解用户,与其他服务一样。
1. Google+的转型
Google在社交领域的努力一直以来被认为并没有改变Facebook独大的局面,之前有Orkut,后来是Google Wave和Buzz、,现在是Google+,前三都已经关闭,后者2015年末进行了转型:从社交圈子转向兴趣社群。
Google+推出之初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圈子,暗含的意思是: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所有人看。这是考虑周到的做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完整地反映在网络平台上。经典的Google+页面也让人非常容易地管理自己的圈子。可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功能,特征性不强,并不是必不可少,而且很快别的平台也有类似的分类功能。
Google+截至目前抛弃了其诞生之初的多个功能,比如游戏、本地、照片(相册)、聊天,最近的就是圈子,虽然并没有完全删除此功能,但显然其地位被降级。多个脱离Google+的功能成为单独服务,有一些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种变化可以从两方面理解。1. 移动应用时代的顺势(或者说不得已)而为。拥有多个重要的应用,并尽量地使应用功能单一化。以前使用Google+应用就可以完成社交、照片备份和本地评价等动作,现在则有几个应用来分别实现。类似的比如Facebook,就有多个非常流行的应用。2. 避开与Facebook的正面竞争,凸显自己的特色。当然,都是以互联网广告为收入来源,Google与Facebook的激烈竞争没有坏处。此处的意思是,避免Google+成为Facebook的复制品,一个潜在的替代者。以兴趣为导向,让人意识到Google+并不是另外一个Facebook,而是一个不同于Facebook的社交平台。
2. Google+的工具性
可能有人不认可Google+这种“兴趣社群”的立足点,这是不是在炒概念呢?实际上,Reddit也是类似的兴趣社群,用户根据标签在特定的话题下参与讨论。Pinterest也是把网络内容集合到类似的标签之下。很显然,大量的互联网用户是乐于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甚至说是绝大多数;另一方面,Google+和Reddit则鼓励用户基于兴趣主题发布内容。
Google+与类似平台的优势在于:Google可以了解用户更多,从而还可以把有趣的内容推荐给用户,而不需要用户去寻找。用户当然也可以去寻找,这就是收藏集和社群。Google+的这种“推荐+收藏集+社群”的模式意味着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其可能愿意阅读的内容,对于已经疲于在信息流中寻找感兴趣内容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工具性”。
Google早年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具有很强的工具性。Google迅速地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搜索结果,让用户离开Google页面,由此产生Google很好用的印象。具有工具性的Google搜索因而会被更多次地使用,搜索结果页面的若干广告也得到点击从而获利。Google的多个服务都具有“工具性”特征,比如Drive、Gmail、Maps、News、日历、相册等。例外的是收购的YouTube,而YouTube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利润。
至于Google是不是一定要做社交,我认为首先Google是不会放过收集用户信息的可能的,这一点经常被对手抨击。Google了解用户可以使显示广告效率更高,或者用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这种数据库的价值是巨大的。其次,Google是希望遏制Facebook的势头的。这很容易理解,毕竟都是搞显示广告的。但两者又有不同。目前看来,只要有足够的人花更多的时间浏览Facebook页面,Facebook就能够通过右侧显示广告赚钱。但是,一个人是否长时间浏览Google+页面与Google显示广告没有关系。
社群和收藏集被置于主要地位表明Google+希望突出其特色在于“兴趣话题”。比较好的一种局面就是,当用户有时间进行网络社交的时候,可以看到不少自己认为不错的内容,或者与他人分享某些话题的内容;当没有太多时间的时候,打开Google+也能够尽快发现自己愿意去阅读的帖子或链接。
当然,Facebook和Twitter也都希望用户能够很快地看到某些用户感兴趣的内容,Facebook也有很多社群可供加入,这似乎和Google+的策略是一样的。必须注意的是,它们的价值并不在此。Instagram和Snapchat、微博和微信的价值也都是不一样的。价值即特色,如果人们能够在想到Google+的时候能够意识到那里有很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网友在分享自己爱看的内容,那么Google+的特色就凸显出来了,其价值也就相应确立了。
而这基本上取决于用户。
3. Google+的未来
Google在社交策略上的变化,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有人担心Google+会不会某天也宣布要关闭,用户赶紧去备份。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即整个社区是不是如此的活跃,从Google的角度看这里是不是用户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在这里人们围绕某些话题展开讨论与分享。
所以我认为,如果是打算认真使用Google+的用户,就应该避免发布垃圾信息,对于见到的垃圾信息要对其进行举报,举手之劳,改善社区的环境。
说Google+的未来取决于用户,这是有先例的。比如Google Reader的关闭,我认为其原因:从数据上看这个社区活跃度正在降温;从特色上看有大量功能一样的服务;从趋势上看Twitter也具有类似订阅的功能且更加流行。有人感叹Google关闭Reader违背了“不作恶”信条,我认为这至少是没有理解“不作恶”到底在说什么。最近,Google Code也正式关闭了。
有时候看到某些拥有较多关注者的账号宣布停止在Google+页面进行更新,下来引来一些用户的口诛笔伐。我觉得,如果在Google+希望通过关注一个帐号去了解信息是相对低效的,反过来以此为途径所进行的传播也是低效的。关键在于,作为用户是不是进行了足够的参与?如果能够在这个平台发现精彩,感受到其所具有的工具性特征,那就说明Google+是带有Google特征的成功的一个产品。而如果这种工具性能够变得如同Google搜索或Gmail一般的不可或缺,那就达到了Google与社交网络用户双赢的局面。
Google+的工具性特征体现在两方面:1. Google+从诞生到现在所进行的转型;2. Google的社交平台目的是了解用户,与其他服务一样。
1. Google+的转型
Google在社交领域的努力一直以来被认为并没有改变Facebook独大的局面,之前有Orkut,后来是Google Wave和Buzz、,现在是Google+,前三都已经关闭,后者2015年末进行了转型:从社交圈子转向兴趣社群。
Google+推出之初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圈子,暗含的意思是: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所有人看。这是考虑周到的做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完整地反映在网络平台上。经典的Google+页面也让人非常容易地管理自己的圈子。可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功能,特征性不强,并不是必不可少,而且很快别的平台也有类似的分类功能。
Google+截至目前抛弃了其诞生之初的多个功能,比如游戏、本地、照片(相册)、聊天,最近的就是圈子,虽然并没有完全删除此功能,但显然其地位被降级。多个脱离Google+的功能成为单独服务,有一些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种变化可以从两方面理解。1. 移动应用时代的顺势(或者说不得已)而为。拥有多个重要的应用,并尽量地使应用功能单一化。以前使用Google+应用就可以完成社交、照片备份和本地评价等动作,现在则有几个应用来分别实现。类似的比如Facebook,就有多个非常流行的应用。2. 避开与Facebook的正面竞争,凸显自己的特色。当然,都是以互联网广告为收入来源,Google与Facebook的激烈竞争没有坏处。此处的意思是,避免Google+成为Facebook的复制品,一个潜在的替代者。以兴趣为导向,让人意识到Google+并不是另外一个Facebook,而是一个不同于Facebook的社交平台。
2. Google+的工具性
可能有人不认可Google+这种“兴趣社群”的立足点,这是不是在炒概念呢?实际上,Reddit也是类似的兴趣社群,用户根据标签在特定的话题下参与讨论。Pinterest也是把网络内容集合到类似的标签之下。很显然,大量的互联网用户是乐于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甚至说是绝大多数;另一方面,Google+和Reddit则鼓励用户基于兴趣主题发布内容。
Google+与类似平台的优势在于:Google可以了解用户更多,从而还可以把有趣的内容推荐给用户,而不需要用户去寻找。用户当然也可以去寻找,这就是收藏集和社群。Google+的这种“推荐+收藏集+社群”的模式意味着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其可能愿意阅读的内容,对于已经疲于在信息流中寻找感兴趣内容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工具性”。
图片来自截图,想要说明的是:一条并不是热门内容的帖子被放到推荐栏目,是因为Google+认为用户可能愿意阅读与之相关的话题,从而减少用户搜寻内容的时间,其依据则可能是Google搜索,或者该账户分享的其他内容。 |
Google早年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具有很强的工具性。Google迅速地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搜索结果,让用户离开Google页面,由此产生Google很好用的印象。具有工具性的Google搜索因而会被更多次地使用,搜索结果页面的若干广告也得到点击从而获利。Google的多个服务都具有“工具性”特征,比如Drive、Gmail、Maps、News、日历、相册等。例外的是收购的YouTube,而YouTube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利润。
至于Google是不是一定要做社交,我认为首先Google是不会放过收集用户信息的可能的,这一点经常被对手抨击。Google了解用户可以使显示广告效率更高,或者用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这种数据库的价值是巨大的。其次,Google是希望遏制Facebook的势头的。这很容易理解,毕竟都是搞显示广告的。但两者又有不同。目前看来,只要有足够的人花更多的时间浏览Facebook页面,Facebook就能够通过右侧显示广告赚钱。但是,一个人是否长时间浏览Google+页面与Google显示广告没有关系。
社群和收藏集被置于主要地位表明Google+希望突出其特色在于“兴趣话题”。比较好的一种局面就是,当用户有时间进行网络社交的时候,可以看到不少自己认为不错的内容,或者与他人分享某些话题的内容;当没有太多时间的时候,打开Google+也能够尽快发现自己愿意去阅读的帖子或链接。
当然,Facebook和Twitter也都希望用户能够很快地看到某些用户感兴趣的内容,Facebook也有很多社群可供加入,这似乎和Google+的策略是一样的。必须注意的是,它们的价值并不在此。Instagram和Snapchat、微博和微信的价值也都是不一样的。价值即特色,如果人们能够在想到Google+的时候能够意识到那里有很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网友在分享自己爱看的内容,那么Google+的特色就凸显出来了,其价值也就相应确立了。
而这基本上取决于用户。
3. Google+的未来
Google在社交策略上的变化,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有人担心Google+会不会某天也宣布要关闭,用户赶紧去备份。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即整个社区是不是如此的活跃,从Google的角度看这里是不是用户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在这里人们围绕某些话题展开讨论与分享。
所以我认为,如果是打算认真使用Google+的用户,就应该避免发布垃圾信息,对于见到的垃圾信息要对其进行举报,举手之劳,改善社区的环境。
说Google+的未来取决于用户,这是有先例的。比如Google Reader的关闭,我认为其原因:从数据上看这个社区活跃度正在降温;从特色上看有大量功能一样的服务;从趋势上看Twitter也具有类似订阅的功能且更加流行。有人感叹Google关闭Reader违背了“不作恶”信条,我认为这至少是没有理解“不作恶”到底在说什么。最近,Google Code也正式关闭了。
有时候看到某些拥有较多关注者的账号宣布停止在Google+页面进行更新,下来引来一些用户的口诛笔伐。我觉得,如果在Google+希望通过关注一个帐号去了解信息是相对低效的,反过来以此为途径所进行的传播也是低效的。关键在于,作为用户是不是进行了足够的参与?如果能够在这个平台发现精彩,感受到其所具有的工具性特征,那就说明Google+是带有Google特征的成功的一个产品。而如果这种工具性能够变得如同Google搜索或Gmail一般的不可或缺,那就达到了Google与社交网络用户双赢的局面。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