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对一则G+帖文的简单翻译,我将其分享在G+收藏集“Google+”里面,本文是对此内容的存档,并展开分享我所理解的G+收藏集的使用技巧和对社交网络的看法。
G+收藏集是为什么?
1. 控制你所看到的内容。而不是如其他社交网络那样,关注或者不关注,对应要么得到所有的要么为零。
2. 发布者无需担心关注者会被刷屏。
3. 发布者可以有多个话题传播渠道,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
4. 给内容创造者以归档的能力。发布者自建内容标签,控制公开或私密。
5. 发布者永远会担心帖文沉入信息流的汪洋大海,收藏集使其易于被重新发现。
以上是对原文的简单理解翻译。
我个人认为,如果有对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话题有持续兴趣,可以搜索关注几个收藏集以净化信息流。进一步,如果还有发布相关内容的愿望,不妨建立收藏集使内容纯粹起来,这可以提高传播效率,更重要的是,自己随时看也更有章法。
话题设置方面,个人觉得细致一些要更好,即专注性。比如摄影,最好细化到黑白、街景或者某地某物的摄影;比如新闻,最好具体到某方面,政治、互联网、或者某个公司、产品;再比如体育,足球、篮球、NBA、某一个体育明星等等。具体的,细化的,可以更容易被人发现,也就是被对话题内容感兴趣的人搜索到,另外也可以表现收藏集专注的一面。反之,模糊或太大的话题肯定有很多雷同的收藏集,从而无法突出自己收藏集的独特之处。
收藏集的内容更重要,即专业性。G+没有字数上的限制,准确地说是可以写很长的内容。所以最好在内容方面有所编辑,至少要比较充实,给人以有可读的对象和必要。如果有参考,附上链接或说明是必要的。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所以帖文有图片也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图片也应该是与内容相契合或关联的,无关的图片反而是一种负担。
专业性的另外一方面体现在内容的准确性方面,这主要说的是新闻报道等事实相关的收藏集。有什么就讲什么,是什么就说什么,发生了什么就报道什么。不确切的、夸大的、吸引眼球的内容可能会获得立即的传播效果,但终归于传播对象无意义。如果仅仅是是为了传播或关注,倒也可以,却很难说是因为兴趣而创建此收藏集而目的是为了交流。因为有Google搜索,所以理论上可以尽量去校正内容,避免传播不实的信息,故意地传播这种信息是一种恶。附上参考链接,以便于读者去查阅原始内容。
以上是对创建收藏集的一些建议。
而对于多数人来说,更多的是去关注收藏集。新版G+使此过程更易于实现,界面设计上将收藏集直接放到了网页的左侧和移动应用的下侧。另外一个功能是,点击关注一个收藏集,会有更多类似收藏集的推荐。关注收藏集可以很好地净化自己的G+主页信息流,关注那些自己愿意看的,对于不更新的、充斥不相关内容或不再喜欢的收藏集可以立即取消关注。
G+最开始的“社群”和后来的“收藏集”都有一个目的:使同一话题的内容聚集在一起,以吸引受众。反过来,在理论上,受众可以很迅速地接触到自己愿意看的内容,而不是在不怎么关心的信息流中去找自己感兴趣的。这种特征我将之理解为G+的“工具性特征”,在之前的一篇博文中我曾叙述过。
打个比方,说在社交网络上去关注一个人,那个人可能对很多方面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见解,或者转发一些自己认为有必要的内容,还可能发布一些比较私人化的“吃喝拉撒”方面的内容,诸如此类的。如果此人不是我的熟人,哪怕其是一位名人,我很可能对这些内容产生厌倦。即使是熟人甚至好朋友,这些内容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价值或意义。媒体账号也是如此。比如稍早时候的RSS订阅浏览模式,用户可能的确花大量时间在RSS阅读器上看新闻和博客,但我相信找的时间也肯定不少。
举上面例子的意思是,G+的“内容推荐”和收藏集、社群等特色,可以节省用户时间而立即获得愿意看、+1、分享或评论的帖文,我觉得这就是“工具性”的体现。
Google搜索成功的关键之一我认为就是其工具性特征。用户打开Google搜索立即就准确获得需要的信息和链接,使Google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信息辅佐工具。Google的多个搜索工具,例如Google学术搜索、专利搜索、图片搜索、新闻搜索都具有工具性特征,给人一种很准确、很好用的印象,但又完全没有广告。我觉得Google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自己很有用、很重要、是一个必备工具的“形象”。然后,只是在网页搜索结果中加入少量文字广告,就发展成为一种利润丰厚的商业模式。
我个人的推测是,G+既然诞生自Google也应该具有类似的工具性特征或至少说是“痕迹”。热门推荐和收藏集是目前看到的比较具有这方面特征的例子。用户访问G+,很快读到感兴趣内容,获得信息或进行互动后立即离开。如果G+给人的感觉是足够有兴趣,那么这样的访问和互动次数就会更多,而不是纠结于用户访问一次G+会停留多长时间那样的问题上。
可能很多人又要反问那为什么G+默默无闻甚至没有人使用呢?
趣味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个社交服务如果有独特的趣味性(卖点),又足够有趣,就具有潜力吸引足够多的人而成为焦点,剩下的人很可能不希望落伍,继而更多人涌入使其成为“业内明星”。例如手机游戏是很有趣味的,某一款游戏可能极其流行,但只会限于某段时间内,然后被其他游戏超越而趋于默默无闻。社交应用方面,Twitter起初很流行,而后Instagram似乎成为人们的最爱,而最近流行的又是Snapchat,使Instagram最近的一次更新较为全面地借鉴了Snapchat的一项功能。我的意思是,很难说未来就没有某个社交应用来取代之前占据最流行、最热门社交网络应用的位置。
耗费人们的时间和精力、不那么有效地完成信息消费是社交网络成功的因素之一。人们可能打着了解新闻的目的打开社交网络,但还有大量的用户就是需要在社交网络上消耗若干时间,越有趣可能花的时间越多,也就是所谓的粘性,这似乎是趣味性的自然延伸。例如YouTube,通过各种推荐让用户尽量多看视频,把用户黏在平台上。这种思路实属正常,因为越多停留时间意味着显示广告越可能生效。
Facebook是最成功的社交平台。因为用户花费大量时间在Facebook上,《纽约时报》报道是平均50分钟,所以我推测Facebook具有以上的特征,有趣而具有粘性。但我认为Facebook也具有工具性特征,即连接人们使交流沟通更方便,并掌握世界动态。人们如果没有Facebook就很可能不能很好实现朋友间的在线交流,或者阅读新闻等需求。这有些类似于国内的微信,阅读新闻、自媒体等内容、与朋友交流甚至生活服务的整合,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有一种论调是,硅谷开始山寨中国,说的就是这种不仅在于社交分享而在于成为工具的移动应用的发展趋势。
我的看法是,趣味性是社交产品成功的关键。而辅之以工具性,才会使持续的时间更长。有趣的东西如果不持续保持其有趣性,就很容易被后来者超越,后来者想要超越也不那么容易,需要足够的创新。成为工具的东西则除非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社会发生变化才会变得不那么必要而没落。
G+具备上述的这种工具性特征,但似乎又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而更关键的是其趣味性不足。Google一直以来似乎也不是很善于炫耀自己的服务是多么的AMAZING/GORGEOUS,反而常常因为产品上的设计或改动使用户产生疑惑。换句话说,G+连同一些其他的Google服务不是足够的简单而易于理解,这是我通过一些评论和网站报道所感受到的。
最后的结论是,G+具有一种工具性的性质,收藏集功能强化了此性质。如果能够善于使用收藏集功能,以这样一种不一样的方式传播信息、获取信息、归类信息,得到的将不仅仅是趣味,而是在线社交活动中实实在在的交流和收获。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