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使用一项服务,或者在某个平台生成了内容,一个行业标准是,用户可以下载自己的数据。用户相等于掌握有属于自己的数据,用户可以随时离开此服务,同时带走自己生成或制造的数据。
但是,下载了自己的数据之后怎么办?一个现状是,用户可以下载自己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很可能没有多大用处。用户无法把自己的数据完美地导入到新的服务或平台上,继续使用新的服务。
Google、Facebook、Microsoft 和 Twitter 联合宣布了一个新的标准倡议 Data Transfer Project(数据迁移项目),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在不同平台间迁移数据。Google 称此项目让用户可以在服务间转移数据,无需下载、上传。
现在,项目支持的数据包括联系人、照片、邮件、日历和任务列表,得益于 Google、微软、Twitter、Flickr、Instagram 的公开 API。微软呼吁更多公司加入进来,称云计算创新和竞争性的核心在于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
项目代码放在 GitHub 上,代码库的“衔接”特征使专有 API 变成具有互操作性的转换器。比如,Instagram 的数据对 Flickr 可用,反之亦然。工程师打造了加密系统来保证迁移的安全。系统聚焦的是一次性迁移,而不是很多 API 可实现的持续性互通。
项目白皮书称,其目标是使任何两个面向大众的产品联接起来,直接进行数据的导出和导入。
代码的很大一部分由 Google 和微软的工程师完成,他们长期以来都在研究如何打造出一个更强有力的数据迁移系统。Google Takeout 的产品主管说,当人们下载了自己的数据后,他们是希望迁移到其他服务上,实际上现今这并不容易。
欧洲的 GDPR 法要求有工具提供给定用户的所有可用数据,这比 API 所能提供的要多得多,比如你的位置记录、面部识别信息等,用户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这些信息被收集了。尽管有尝试来利用好这些数据,但是基本上这些数据如果被下载了,也就是用户硬盘里的一个文件夹。
项目设想的是一个开源标准,如果这个标准获得成功,项目的很多工程师认为在治理上的更广泛的转变是必要的。长期看,他们希望出现行业领军者联盟,消费者团体,政府团体。但达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中间有很多波折在所难免。
当下,数据分享是一个敏感时刻。Facebook 和 Google 均在 API 方面出现丑闻。另一方面,科技巨头比以前面临更为严厉的反垄断监管,监管者可以很容易地以“数据分享”作为自己的切入口。
项目与其说是深受数据隐私丑闻之苦的科技巨头们的补救措施,不如说是重申了“开放”这个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外部人士、Open Technology Institute 主管极力主张对“开放”的重视,他说,“你要是担心这些平台的权力太大,可移植性就是一个办法,来平衡你们之间权力的不对等。”
【附评论】我最近偶然看到月光博客在知乎回答的一个问题,他解释他为什么不喜欢微信,我觉得写的不错。他说,在微信上他的数据不属于他。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79813/answer/211856692
我判断,微信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服务,但是它离“伟大”还很遥远,甚至都没有达到“好”或者说“中规中矩”的层次。
不只是微信是这样的。豆瓣是我以前喜欢的一个服务,它的账户可以注销,而很多国内的其他服务连“注销”的权利都不给用户。不过,豆瓣的注销也只是“半真半假”。一方面,用户无法下载自己创作的文字、图片等数据。另一方面,用户注销了,其个人页面消失了,但是其内容比如影评仍然可见于豆瓣,成为豆瓣的一部分。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使用豆瓣了,所以上述内容很可能不准确,不知道现在怎样。
我想说,我指出、讨论甚至批评微信、豆瓣不好、糟糕的地方,是因为我真的使用(过)它们,希望它们可以变的更好。那些我不去提及的,很可能我都几乎从来没有使用过。我相信其他很多人在讨论到这一点时,也抱有这种心理,也就是希望它们变好的目的。
怎么变好?不指出问题、缺点、毛病,难道等它们自己去觉悟和发现,它们如果装聋作哑怎么办?这就好比一个人,难免有各种毛病和问题。可能只有这个人的家人、朋友、知己才会指出他(她)的问题,希望他(她)更好。路人并不关心这个人有什么问题。
所以,我认为批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容忍批评的气量,和承受批评的勇气。
考虑到 Google、Facebook、微软已经在建立互通性数据迁移项目了,我认为,我们需要学习和追赶的事情还有很多。毕竟,我们作为用户,目前连备份、下载自己数据的可能都不拥有。
https://www.theverge.com/2018/7/20/17589246/data-transfer-project-google-facebook-microsoft-twitter
但是,下载了自己的数据之后怎么办?一个现状是,用户可以下载自己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很可能没有多大用处。用户无法把自己的数据完美地导入到新的服务或平台上,继续使用新的服务。
Google、Facebook、Microsoft 和 Twitter 联合宣布了一个新的标准倡议 Data Transfer Project(数据迁移项目),以帮助用户更好地在不同平台间迁移数据。Google 称此项目让用户可以在服务间转移数据,无需下载、上传。
现在,项目支持的数据包括联系人、照片、邮件、日历和任务列表,得益于 Google、微软、Twitter、Flickr、Instagram 的公开 API。微软呼吁更多公司加入进来,称云计算创新和竞争性的核心在于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
项目代码放在 GitHub 上,代码库的“衔接”特征使专有 API 变成具有互操作性的转换器。比如,Instagram 的数据对 Flickr 可用,反之亦然。工程师打造了加密系统来保证迁移的安全。系统聚焦的是一次性迁移,而不是很多 API 可实现的持续性互通。
项目白皮书称,其目标是使任何两个面向大众的产品联接起来,直接进行数据的导出和导入。
代码的很大一部分由 Google 和微软的工程师完成,他们长期以来都在研究如何打造出一个更强有力的数据迁移系统。Google Takeout 的产品主管说,当人们下载了自己的数据后,他们是希望迁移到其他服务上,实际上现今这并不容易。
欧洲的 GDPR 法要求有工具提供给定用户的所有可用数据,这比 API 所能提供的要多得多,比如你的位置记录、面部识别信息等,用户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这些信息被收集了。尽管有尝试来利用好这些数据,但是基本上这些数据如果被下载了,也就是用户硬盘里的一个文件夹。
项目设想的是一个开源标准,如果这个标准获得成功,项目的很多工程师认为在治理上的更广泛的转变是必要的。长期看,他们希望出现行业领军者联盟,消费者团体,政府团体。但达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中间有很多波折在所难免。
当下,数据分享是一个敏感时刻。Facebook 和 Google 均在 API 方面出现丑闻。另一方面,科技巨头比以前面临更为严厉的反垄断监管,监管者可以很容易地以“数据分享”作为自己的切入口。
项目与其说是深受数据隐私丑闻之苦的科技巨头们的补救措施,不如说是重申了“开放”这个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外部人士、Open Technology Institute 主管极力主张对“开放”的重视,他说,“你要是担心这些平台的权力太大,可移植性就是一个办法,来平衡你们之间权力的不对等。”
【附评论】我最近偶然看到月光博客在知乎回答的一个问题,他解释他为什么不喜欢微信,我觉得写的不错。他说,在微信上他的数据不属于他。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79813/answer/211856692
我判断,微信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服务,但是它离“伟大”还很遥远,甚至都没有达到“好”或者说“中规中矩”的层次。
不只是微信是这样的。豆瓣是我以前喜欢的一个服务,它的账户可以注销,而很多国内的其他服务连“注销”的权利都不给用户。不过,豆瓣的注销也只是“半真半假”。一方面,用户无法下载自己创作的文字、图片等数据。另一方面,用户注销了,其个人页面消失了,但是其内容比如影评仍然可见于豆瓣,成为豆瓣的一部分。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使用豆瓣了,所以上述内容很可能不准确,不知道现在怎样。
我想说,我指出、讨论甚至批评微信、豆瓣不好、糟糕的地方,是因为我真的使用(过)它们,希望它们可以变的更好。那些我不去提及的,很可能我都几乎从来没有使用过。我相信其他很多人在讨论到这一点时,也抱有这种心理,也就是希望它们变好的目的。
怎么变好?不指出问题、缺点、毛病,难道等它们自己去觉悟和发现,它们如果装聋作哑怎么办?这就好比一个人,难免有各种毛病和问题。可能只有这个人的家人、朋友、知己才会指出他(她)的问题,希望他(她)更好。路人并不关心这个人有什么问题。
所以,我认为批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容忍批评的气量,和承受批评的勇气。
考虑到 Google、Facebook、微软已经在建立互通性数据迁移项目了,我认为,我们需要学习和追赶的事情还有很多。毕竟,我们作为用户,目前连备份、下载自己数据的可能都不拥有。
https://www.theverge.com/2018/7/20/17589246/data-transfer-project-google-facebook-microsoft-twitter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