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这一年就像一个人的某一年似的,有起有落,有惊喜,有低谷。作为 Google Fan,我密切关注 Google 的动态,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希望 Google 越来越好,并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持 Google。同时,我也不拒绝或排斥 Google 的“负面”报道,因为如果那是事实,就无所谓负面、正面;如果那不是事实,其本身就没有多少价值。我已经不处于那种只能见好消息、不能看坏消息的状态了。
以下是我的一些联想。
1. 产品。
Google 关闭或停止了若干服务和应用。最令我感觉遗憾的是 Inbox。让我感觉生活少了点什么的,是 Google+ 的关闭。此外,YouTube Gaming 应用停止开发,Hangouts 可能也要“转型”。Allo 没有了。
作为用户,这些服务我都有尝试使用,也觉得挺不错的。不过,服务的发展走向不是以若干热心用户来决定的,我相信 Google 有足够的理由决定哪些服务将走向终点。对于用户来说,如果一个服务变得无关紧要了,那么即使这个服务存在着,对这个用户来说也算是“死”的。
我在 Google+ 投入了很多精力,所以它的关闭让我开始有些不适应。不过,一段时间不使用 Google+ 或其他任何流行的社交网络(YouTube 我不认为算是社交网络),我觉得也挺不错的。看到某些网络内容时,自己更倾向于读懂文章的意思,而不是考虑是否要分享出去。
我相信 Google 的服务在未来会有继续的关闭和发布,这就像人的新陈代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真正的 Google Fans 对这些“痛苦”的变化会不适应,不高兴,但不会对 Google 服务的品质产生怀疑,或者“一气之下”弃之不用,我觉得后者是不明智的。美国有一项调查发现,很多人离不开 Facebook,更多人认为 Amazon 最重要,我则是那种离不开 Google 的。
Google 产品今年也有新的发展。Google 很多产品的界面大变样,采用了新的设计元素,比如 Google Fit。新的服务有 YouTube Music 和 Google Podcasts。这三个服务就像我上面所说的,具备良好的品质,让我满意。健身、音乐、播客服务现在有很多选择,我也简单尝试过其他的,但就我个人喜好而言,我更倾向于 Google 提供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粉丝的“偏见”,但确实也是我的真实感受。
我认为好的服务(应用程序)应该是具有某些功能而又没有某些功能的才好。相比于缺少某些功能的服务,我更怕那种什么都有的服务,它们往往让我紧张,无所适从。我觉得,那种什么似乎都有的服务,既可能是对自己的核心服务的竞争力不自信,又可能有“挟持”用户使用其设定的服务而屏蔽其他竞争者的意图。无论如何,这对用户都是不公平的。
我还有一个想法,即:某个服务的形态可能是其用户的喜好、习惯所决定的,但是,用户的偏好也可能是由服务的特征,包括用户所处的环境塑造。两者之间不是谁决定谁的情况,而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换句话说,用户和环境影响产品,产品和环境则塑造用户。老是有人说某某服务不懂中国人,或者某某服务最懂中国人,我的意见是,这种观点只说出了事物的一半内容。
Google Assistant,作为 Google 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漂亮,令人兴奋。与其说把 AI 置于 Google 服务的核心,不如说 AI 使 Google 服务及产品品质有极大程度的提升。Google 在 AI 方面的投入,使 Google Assistant 在同类竞争产品中最为智能。Duplex 技术一度引发了社会在伦理方面的担忧,而其改进版本已经可用于 Pixel 系列手机了。此外,Google Camera 也非常得益于 Google AI 技术的发展,夜景模式效果令人瞠目结舌。Pixel 系列手机单摄像头所实现的极佳的拍摄效果,没有 AI 技术的支持是办不到的。Google Home 则是 Google 正在发展的核心硬件,完全得益于 Google Assistant。
Google AI 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多,比如其数据中心冷却系统、Waymo、Google Lens 等,我无法一一表述,因为很多方面我也不是很清楚。总之,我以为 Google 宣称的“AI 优先”战略并不是一句口号,或者做做样子,作为产品的噱头。
Google+ 曾一度成为 Google 产品的核心,但很快被证明是错误的定位。我觉得 Google 曾经想在社交领域打败(至少是遏制) Facebook,也确实引起了后者的一阵担忧。不过,很快 Google 就把精力转向其他方面,现在看来是把 AI 技术作为产品的核心,有不错的发展。
Google+ 尽管消亡了,但也有不错的产品从中发展出来,最重要的就是 Google Photos 了。我想,网络相册领域没有其他什么产品能够与 Google Photos 相媲美了。我记得以前 Google 有 Picasa 网络相册服务,也是很不错的,竞争对手有 Flickr 这样的著名服务。Picasa 网络相册没有了,但 Google 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Google Photos。
不以社交网络为核心,而以技术(AI)为核心,也许能够更长久地驱动 Google 的发展。
2. 争议。
Google 作为世界上收集用户信息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今年遭受到在用户隐私、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质疑,部分事件甚至发展成“丑闻”,值得每个人关注。
媒体报道称,Android 和 Google Maps 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断收集用户的数据,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每个人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可能不同,比如也许有人会说要立即禁止 Google 收集这些信息,可是你使用免费的 Android 和 Google Maps 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却怎么心安理得呢?或者,有人高呼 Google 说好的“不作恶”呢?这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发泄,很容易,也很肤浅。
我的意思是,认真严肃的人应该深入了解这些报道背后的信息,比如 Google 是怎么做的,违反了什么规定或隐私条款,Google 怎么解释,专家怎么分析,有什么解决办法,等等。
如果 Google 的口号是“不作恶”而其行为必须时刻符合你的对“恶”的标准,试问: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对“恶”有那么多理解和定义,Google 怎么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定义?换句话说,假如你的志向是“做一个好人”,然而事实是你不可能成为每个人眼中的“好人”不是吗?所以,这种评价毫无价值,缺乏思考。
我看到 Google 随后作出了一些改变,比如把关闭数据收集和删除数据的选项放到搜索结果页,对收集信息也做了说明。这应该就是媒体监督的积极作用。Google 的这个做法可以说很大胆,也很坦率。因为一般的,服务商总是把重要的操作藏到角落里让用户不容易找到,比如删除帐户、导出数据(部分服务甚至不提供删除帐户或导出数据的选项),而把利于自己的、消费者要掏钱购买或付出的选项、按钮置于特别明显的地方。
再有,因为媒体的监督,我不相信 Google 敢于大肆地侵犯用户隐私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关于媒体,Trump 说媒体有偏见,媒体是“人民公敌”,这是胡言乱语。媒体是由人组成的,而只要是个人就会有偏见,所以媒体的偏见不是很正常吗?在自由的媒体环境里,偏见并不可怕,因为“自由”确保媒体从业者不可能一致地偏向某一方,总会有不同的见解出现。几个媒体也许可以说谎,但不可能所有媒体都说谎,或者都说一样的谎。所以,我以为多参考、多求证是重要的。媒体难保有不歪曲、不夸张的报道的,通过 Google 不同的信息都是可以找到的,这对于搞清楚事实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方面,Google News 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欧盟的 GDPR 对 Google 的业务也许会产生影响,但也有分析认为小型广告商可能更为损失严重,反过来利于 Google 和 Facebook。欧盟在 Android 上的反垄断裁决给 Google 严厉的打击。美国也有加强对 Google 等互联网公司进行监管的声音,特别是美国大选时互联网平台被利用、滥用所造成的影响威胁到了民主体制的问题。《纽约时报》发布过一组视频介绍俄罗斯的政治干预历史,表明这种影响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只不过社交网络使这种干预变得成本极低而效率很高。这个问题现在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Google、Facebook 等均表示要更加的透明和积极配合,使政治干预更不容易。
欧盟还在考虑 Google News 这类新闻集成服务是否应该给出版社分成的事。欧盟在版权方面还有其他的一些考量,这些都可能最终影响 Google 等互联网服务的发展。欧盟在版权方面所持的理念,我理解的大致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在 Google News 消费免费的新闻,在 YouTube 消费免费的视频,这些都损害了版权拥有者的利益。
我觉得这种考量并没有错。毕竟,没有新闻出版商的工作,没有版权拥有者的投入,人们是很难有现在的网络体验的。但是,解决办法也需要很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因为不考虑周全的做法很可能损害各个方面的利益。例如,YouTube 上有很多免费的音乐视频,如果为了保护艺人的利益而对这些内容收费,这些内容可能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消费者欣赏不到美妙的音乐了。反过来,艺人的影响力也可能受损,进而降低了其作品和专辑的销量。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这种比方很可能不恰当,我只是想说明这种问题在我看来并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的界限,所以需要各方商量妥善地处理。
Google Books 扫描了很多书籍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内容,这显然不利于书籍版权拥有者通过这些内容获利。然而,对于扫描书籍部分内容的做法,这不是可能促进书籍的网络销售吗?这是一个具有争议和法律纠纷的问题,Google Books 则是 Google 最具雄心的项目之一。
Google 成立了 Google News Initiative,致力于帮助新闻出版商共同发展。这是一个好事情,我希望它会有很好的发展和成果。目前,很多高水平的新闻内容已经被付费墙保护起来了,也反映出网络广告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新闻出版商的生存这个现状。
政府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现在看来是大势所趋了。不过,我认为过度的监管,或者没有制约的监管,不透明的监管,不仅不会对消费者有利,反而会损害每一个人的利益和权利。管与被管,我以为也不是完全单向的,否则就可以造成滥权,对其中一方不公平。
政府对 Google 展开行动,比如说国会立法监管互联网公司,Google 并不完全处于被管理的状态。Google 等互联网公司也是非常有“势力”的,它们有展开游说的权利和资本。这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产生一个妥协的结果,也可能没有结果,但如果有,那也是利益相关方谈出来的。消费者的利益可能得到更多的保障,比如隐私保护被加强,而 Google 等商业公司也不至于被管死而失去竞争力。这就是事物发展应该具有的模式,循序渐进,没有一刀切,而是不断的否定,辩证地发展(好像是以前哲学课上教过的内容)。
所以,我对 Google 可能遭受到的监管,并不太担心。
Dragonfly 计划没有下文了,让人可惜。Dragonfly 的审查,并不吸引人,吸引人的是 Google 服务在中国的正常使用。每当我看到有人忍受不了百度、360 而向 Bing 寻求帮助时,我就感到可笑和无奈。但是这是现实,也没有办法,只能适应。
不少人反对 Dragonfly 的审查功能,我觉得这很正常。我认为比 Dragonfly 这个没有成型的产品更应该警惕的,是审查思维的养成。审查思维,我觉得也可以叫做自我审查,大脑只习惯于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排斥其他方面的。比如 Google Fans 群体只喜欢读 Google 如何伟大、技术领先的内容,而忽视甚至否认 Google 做的不对的地方、存在问题的方面,我认为这就是自我审查。它使人的见识趋于狭隘,甚至极端化,这并不好。同样的,讨厌 Google 的群体可能只会看 Google 如何邪恶的内容,哪怕这些内容存在失实的方面也不在乎。这和前面的一种人群不是一样的吗?
Google 内部员工与公司的矛盾,今年有比较明显的表现。比如 Google 涉嫌压制公司内部保守派言论所引起的批评和官司。Google 还可能存在性别歧视问题,在薪金支付方面偏向白人男性群体。据我所知,这种问题在美国并不只限于 Google 有,而且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Google 当然也有自己的说法和依据,表明公司不存在性别或种族歧视。
认为这些问题能够快速解决的想法是天真的,否认这些问题存在的想法是愚蠢的。我看到这些问题不断地被拿出来讨论,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法院裁决的对象,立法者关注的议题,我估计它们就有改善而被不断解决的可能。性别、种族间的不平等问题跟很多因素有关,也非常复杂。人类也许永远也不能达到平等的完全状态,可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追求比较平等的社会,则是很有意义且重要的。漠然或者愤世嫉俗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Google 员工今年还采取了反对公司某些做法的行动,突出表现在 Google 与国防部的合作以及上面提到的 Dragonfly 项目上。我感觉这至少说明 Google 作为一个公司是具体的、复杂的,不是一个统一的集体,而是大家可以表达不同意见的地方。Google CEO 表示公司不是以“全民公投”的方式来运营的,似乎是表明员工的意见不能成为公司走向的依据。可是,公司也不可能无视员工的意见,以及外界的质疑或批评,至少在上面提到的两个事情上,Google 采取了纠正“错误”的做法,来平息内部和外部的反对意见。
Google 退出与国防部的继续合作,似乎平息了很多人的怒火。可是,Google 也使另外一些人不满意,后者认为 Google 应该更多地与国防部合作,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这个情况再次说明,无论你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与 Google 相关的这些矛盾、纠纷、官司、争议,我以为值得人们持续地关注和了解,这是认识 Google 及其所处社会的窗口之一。
以下是我的一些联想。
1. 产品。
Google 关闭或停止了若干服务和应用。最令我感觉遗憾的是 Inbox。让我感觉生活少了点什么的,是 Google+ 的关闭。此外,YouTube Gaming 应用停止开发,Hangouts 可能也要“转型”。Allo 没有了。
作为用户,这些服务我都有尝试使用,也觉得挺不错的。不过,服务的发展走向不是以若干热心用户来决定的,我相信 Google 有足够的理由决定哪些服务将走向终点。对于用户来说,如果一个服务变得无关紧要了,那么即使这个服务存在着,对这个用户来说也算是“死”的。
我在 Google+ 投入了很多精力,所以它的关闭让我开始有些不适应。不过,一段时间不使用 Google+ 或其他任何流行的社交网络(YouTube 我不认为算是社交网络),我觉得也挺不错的。看到某些网络内容时,自己更倾向于读懂文章的意思,而不是考虑是否要分享出去。
我相信 Google 的服务在未来会有继续的关闭和发布,这就像人的新陈代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真正的 Google Fans 对这些“痛苦”的变化会不适应,不高兴,但不会对 Google 服务的品质产生怀疑,或者“一气之下”弃之不用,我觉得后者是不明智的。美国有一项调查发现,很多人离不开 Facebook,更多人认为 Amazon 最重要,我则是那种离不开 Google 的。
Google 产品今年也有新的发展。Google 很多产品的界面大变样,采用了新的设计元素,比如 Google Fit。新的服务有 YouTube Music 和 Google Podcasts。这三个服务就像我上面所说的,具备良好的品质,让我满意。健身、音乐、播客服务现在有很多选择,我也简单尝试过其他的,但就我个人喜好而言,我更倾向于 Google 提供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粉丝的“偏见”,但确实也是我的真实感受。
我认为好的服务(应用程序)应该是具有某些功能而又没有某些功能的才好。相比于缺少某些功能的服务,我更怕那种什么都有的服务,它们往往让我紧张,无所适从。我觉得,那种什么似乎都有的服务,既可能是对自己的核心服务的竞争力不自信,又可能有“挟持”用户使用其设定的服务而屏蔽其他竞争者的意图。无论如何,这对用户都是不公平的。
我还有一个想法,即:某个服务的形态可能是其用户的喜好、习惯所决定的,但是,用户的偏好也可能是由服务的特征,包括用户所处的环境塑造。两者之间不是谁决定谁的情况,而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换句话说,用户和环境影响产品,产品和环境则塑造用户。老是有人说某某服务不懂中国人,或者某某服务最懂中国人,我的意见是,这种观点只说出了事物的一半内容。
Google Assistant,作为 Google 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漂亮,令人兴奋。与其说把 AI 置于 Google 服务的核心,不如说 AI 使 Google 服务及产品品质有极大程度的提升。Google 在 AI 方面的投入,使 Google Assistant 在同类竞争产品中最为智能。Duplex 技术一度引发了社会在伦理方面的担忧,而其改进版本已经可用于 Pixel 系列手机了。此外,Google Camera 也非常得益于 Google AI 技术的发展,夜景模式效果令人瞠目结舌。Pixel 系列手机单摄像头所实现的极佳的拍摄效果,没有 AI 技术的支持是办不到的。Google Home 则是 Google 正在发展的核心硬件,完全得益于 Google Assistant。
Google AI 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多,比如其数据中心冷却系统、Waymo、Google Lens 等,我无法一一表述,因为很多方面我也不是很清楚。总之,我以为 Google 宣称的“AI 优先”战略并不是一句口号,或者做做样子,作为产品的噱头。
Google+ 曾一度成为 Google 产品的核心,但很快被证明是错误的定位。我觉得 Google 曾经想在社交领域打败(至少是遏制) Facebook,也确实引起了后者的一阵担忧。不过,很快 Google 就把精力转向其他方面,现在看来是把 AI 技术作为产品的核心,有不错的发展。
Google+ 尽管消亡了,但也有不错的产品从中发展出来,最重要的就是 Google Photos 了。我想,网络相册领域没有其他什么产品能够与 Google Photos 相媲美了。我记得以前 Google 有 Picasa 网络相册服务,也是很不错的,竞争对手有 Flickr 这样的著名服务。Picasa 网络相册没有了,但 Google 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Google Photos。
不以社交网络为核心,而以技术(AI)为核心,也许能够更长久地驱动 Google 的发展。
2. 争议。
Google 作为世界上收集用户信息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今年遭受到在用户隐私、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质疑,部分事件甚至发展成“丑闻”,值得每个人关注。
媒体报道称,Android 和 Google Maps 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断收集用户的数据,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每个人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可能不同,比如也许有人会说要立即禁止 Google 收集这些信息,可是你使用免费的 Android 和 Google Maps 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却怎么心安理得呢?或者,有人高呼 Google 说好的“不作恶”呢?这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发泄,很容易,也很肤浅。
我的意思是,认真严肃的人应该深入了解这些报道背后的信息,比如 Google 是怎么做的,违反了什么规定或隐私条款,Google 怎么解释,专家怎么分析,有什么解决办法,等等。
如果 Google 的口号是“不作恶”而其行为必须时刻符合你的对“恶”的标准,试问: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对“恶”有那么多理解和定义,Google 怎么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定义?换句话说,假如你的志向是“做一个好人”,然而事实是你不可能成为每个人眼中的“好人”不是吗?所以,这种评价毫无价值,缺乏思考。
我看到 Google 随后作出了一些改变,比如把关闭数据收集和删除数据的选项放到搜索结果页,对收集信息也做了说明。这应该就是媒体监督的积极作用。Google 的这个做法可以说很大胆,也很坦率。因为一般的,服务商总是把重要的操作藏到角落里让用户不容易找到,比如删除帐户、导出数据(部分服务甚至不提供删除帐户或导出数据的选项),而把利于自己的、消费者要掏钱购买或付出的选项、按钮置于特别明显的地方。
再有,因为媒体的监督,我不相信 Google 敢于大肆地侵犯用户隐私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关于媒体,Trump 说媒体有偏见,媒体是“人民公敌”,这是胡言乱语。媒体是由人组成的,而只要是个人就会有偏见,所以媒体的偏见不是很正常吗?在自由的媒体环境里,偏见并不可怕,因为“自由”确保媒体从业者不可能一致地偏向某一方,总会有不同的见解出现。几个媒体也许可以说谎,但不可能所有媒体都说谎,或者都说一样的谎。所以,我以为多参考、多求证是重要的。媒体难保有不歪曲、不夸张的报道的,通过 Google 不同的信息都是可以找到的,这对于搞清楚事实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方面,Google News 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欧盟的 GDPR 对 Google 的业务也许会产生影响,但也有分析认为小型广告商可能更为损失严重,反过来利于 Google 和 Facebook。欧盟在 Android 上的反垄断裁决给 Google 严厉的打击。美国也有加强对 Google 等互联网公司进行监管的声音,特别是美国大选时互联网平台被利用、滥用所造成的影响威胁到了民主体制的问题。《纽约时报》发布过一组视频介绍俄罗斯的政治干预历史,表明这种影响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只不过社交网络使这种干预变得成本极低而效率很高。这个问题现在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Google、Facebook 等均表示要更加的透明和积极配合,使政治干预更不容易。
欧盟还在考虑 Google News 这类新闻集成服务是否应该给出版社分成的事。欧盟在版权方面还有其他的一些考量,这些都可能最终影响 Google 等互联网服务的发展。欧盟在版权方面所持的理念,我理解的大致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在 Google News 消费免费的新闻,在 YouTube 消费免费的视频,这些都损害了版权拥有者的利益。
我觉得这种考量并没有错。毕竟,没有新闻出版商的工作,没有版权拥有者的投入,人们是很难有现在的网络体验的。但是,解决办法也需要很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因为不考虑周全的做法很可能损害各个方面的利益。例如,YouTube 上有很多免费的音乐视频,如果为了保护艺人的利益而对这些内容收费,这些内容可能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消费者欣赏不到美妙的音乐了。反过来,艺人的影响力也可能受损,进而降低了其作品和专辑的销量。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这种比方很可能不恰当,我只是想说明这种问题在我看来并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的界限,所以需要各方商量妥善地处理。
Google Books 扫描了很多书籍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内容,这显然不利于书籍版权拥有者通过这些内容获利。然而,对于扫描书籍部分内容的做法,这不是可能促进书籍的网络销售吗?这是一个具有争议和法律纠纷的问题,Google Books 则是 Google 最具雄心的项目之一。
Google 成立了 Google News Initiative,致力于帮助新闻出版商共同发展。这是一个好事情,我希望它会有很好的发展和成果。目前,很多高水平的新闻内容已经被付费墙保护起来了,也反映出网络广告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新闻出版商的生存这个现状。
政府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现在看来是大势所趋了。不过,我认为过度的监管,或者没有制约的监管,不透明的监管,不仅不会对消费者有利,反而会损害每一个人的利益和权利。管与被管,我以为也不是完全单向的,否则就可以造成滥权,对其中一方不公平。
政府对 Google 展开行动,比如说国会立法监管互联网公司,Google 并不完全处于被管理的状态。Google 等互联网公司也是非常有“势力”的,它们有展开游说的权利和资本。这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产生一个妥协的结果,也可能没有结果,但如果有,那也是利益相关方谈出来的。消费者的利益可能得到更多的保障,比如隐私保护被加强,而 Google 等商业公司也不至于被管死而失去竞争力。这就是事物发展应该具有的模式,循序渐进,没有一刀切,而是不断的否定,辩证地发展(好像是以前哲学课上教过的内容)。
所以,我对 Google 可能遭受到的监管,并不太担心。
Dragonfly 计划没有下文了,让人可惜。Dragonfly 的审查,并不吸引人,吸引人的是 Google 服务在中国的正常使用。每当我看到有人忍受不了百度、360 而向 Bing 寻求帮助时,我就感到可笑和无奈。但是这是现实,也没有办法,只能适应。
不少人反对 Dragonfly 的审查功能,我觉得这很正常。我认为比 Dragonfly 这个没有成型的产品更应该警惕的,是审查思维的养成。审查思维,我觉得也可以叫做自我审查,大脑只习惯于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排斥其他方面的。比如 Google Fans 群体只喜欢读 Google 如何伟大、技术领先的内容,而忽视甚至否认 Google 做的不对的地方、存在问题的方面,我认为这就是自我审查。它使人的见识趋于狭隘,甚至极端化,这并不好。同样的,讨厌 Google 的群体可能只会看 Google 如何邪恶的内容,哪怕这些内容存在失实的方面也不在乎。这和前面的一种人群不是一样的吗?
Google 内部员工与公司的矛盾,今年有比较明显的表现。比如 Google 涉嫌压制公司内部保守派言论所引起的批评和官司。Google 还可能存在性别歧视问题,在薪金支付方面偏向白人男性群体。据我所知,这种问题在美国并不只限于 Google 有,而且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Google 当然也有自己的说法和依据,表明公司不存在性别或种族歧视。
认为这些问题能够快速解决的想法是天真的,否认这些问题存在的想法是愚蠢的。我看到这些问题不断地被拿出来讨论,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法院裁决的对象,立法者关注的议题,我估计它们就有改善而被不断解决的可能。性别、种族间的不平等问题跟很多因素有关,也非常复杂。人类也许永远也不能达到平等的完全状态,可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追求比较平等的社会,则是很有意义且重要的。漠然或者愤世嫉俗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Google 员工今年还采取了反对公司某些做法的行动,突出表现在 Google 与国防部的合作以及上面提到的 Dragonfly 项目上。我感觉这至少说明 Google 作为一个公司是具体的、复杂的,不是一个统一的集体,而是大家可以表达不同意见的地方。Google CEO 表示公司不是以“全民公投”的方式来运营的,似乎是表明员工的意见不能成为公司走向的依据。可是,公司也不可能无视员工的意见,以及外界的质疑或批评,至少在上面提到的两个事情上,Google 采取了纠正“错误”的做法,来平息内部和外部的反对意见。
Google 退出与国防部的继续合作,似乎平息了很多人的怒火。可是,Google 也使另外一些人不满意,后者认为 Google 应该更多地与国防部合作,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这个情况再次说明,无论你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与 Google 相关的这些矛盾、纠纷、官司、争议,我以为值得人们持续地关注和了解,这是认识 Google 及其所处社会的窗口之一。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