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TLDR】Google 这一年

Google 这一年就像一个人的某一年似的,有起有落,有惊喜,有低谷。作为 Google Fan,我密切关注 Google 的动态,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我希望 Google 越来越好,并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持 Google。同时,我也不拒绝或排斥 Google 的“负面”报道,因为如果那是事实,就无所谓负面、正面;如果那不是事实,其本身就没有多少价值。我已经不处于那种只能见好消息、不能看坏消息的状态了。

以下是我的一些联想。

1. 产品。

Google 关闭或停止了若干服务和应用。最令我感觉遗憾的是 Inbox。让我感觉生活少了点什么的,是 Google+ 的关闭。此外,YouTube Gaming 应用停止开发,Hangouts 可能也要“转型”。Allo 没有了。

作为用户,这些服务我都有尝试使用,也觉得挺不错的。不过,服务的发展走向不是以若干热心用户来决定的,我相信 Google 有足够的理由决定哪些服务将走向终点。对于用户来说,如果一个服务变得无关紧要了,那么即使这个服务存在着,对这个用户来说也算是“死”的。

我在 Google+ 投入了很多精力,所以它的关闭让我开始有些不适应。不过,一段时间不使用 Google+ 或其他任何流行的社交网络(YouTube 我不认为算是社交网络),我觉得也挺不错的。看到某些网络内容时,自己更倾向于读懂文章的意思,而不是考虑是否要分享出去。

我相信 Google 的服务在未来会有继续的关闭和发布,这就像人的新陈代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真正的 Google Fans 对这些“痛苦”的变化会不适应,不高兴,但不会对 Google 服务的品质产生怀疑,或者“一气之下”弃之不用,我觉得后者是不明智的。美国有一项调查发现,很多人离不开 Facebook,更多人认为 Amazon 最重要,我则是那种离不开 Google 的。

Google 产品今年也有新的发展。Google 很多产品的界面大变样,采用了新的设计元素,比如 Google Fit。新的服务有 YouTube Music 和 Google Podcasts。这三个服务就像我上面所说的,具备良好的品质,让我满意。健身、音乐、播客服务现在有很多选择,我也简单尝试过其他的,但就我个人喜好而言,我更倾向于 Google 提供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粉丝的“偏见”,但确实也是我的真实感受。

我认为好的服务(应用程序)应该是具有某些功能而又没有某些功能的才好。相比于缺少某些功能的服务,我更怕那种什么都有的服务,它们往往让我紧张,无所适从。我觉得,那种什么似乎都有的服务,既可能是对自己的核心服务的竞争力不自信,又可能有“挟持”用户使用其设定的服务而屏蔽其他竞争者的意图。无论如何,这对用户都是不公平的。

我还有一个想法,即:某个服务的形态可能是其用户的喜好、习惯所决定的,但是,用户的偏好也可能是由服务的特征,包括用户所处的环境塑造。两者之间不是谁决定谁的情况,而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换句话说,用户和环境影响产品,产品和环境则塑造用户。老是有人说某某服务不懂中国人,或者某某服务最懂中国人,我的意见是,这种观点只说出了事物的一半内容。

Google Assistant,作为 Google 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漂亮,令人兴奋。与其说把 AI 置于 Google 服务的核心,不如说 AI 使 Google 服务及产品品质有极大程度的提升。Google 在 AI 方面的投入,使 Google Assistant 在同类竞争产品中最为智能。Duplex 技术一度引发了社会在伦理方面的担忧,而其改进版本已经可用于 Pixel 系列手机了。此外,Google Camera 也非常得益于 Google AI 技术的发展,夜景模式效果令人瞠目结舌。Pixel 系列手机单摄像头所实现的极佳的拍摄效果,没有 AI 技术的支持是办不到的。Google Home 则是 Google 正在发展的核心硬件,完全得益于 Google Assistant。

Google AI 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多,比如其数据中心冷却系统、Waymo、Google Lens 等,我无法一一表述,因为很多方面我也不是很清楚。总之,我以为 Google 宣称的“AI 优先”战略并不是一句口号,或者做做样子,作为产品的噱头。

Google+ 曾一度成为 Google 产品的核心,但很快被证明是错误的定位。我觉得 Google 曾经想在社交领域打败(至少是遏制) Facebook,也确实引起了后者的一阵担忧。不过,很快 Google 就把精力转向其他方面,现在看来是把 AI 技术作为产品的核心,有不错的发展。

Google+ 尽管消亡了,但也有不错的产品从中发展出来,最重要的就是 Google Photos 了。我想,网络相册领域没有其他什么产品能够与 Google Photos 相媲美了。我记得以前 Google 有 Picasa 网络相册服务,也是很不错的,竞争对手有 Flickr 这样的著名服务。Picasa 网络相册没有了,但 Google 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Google Photos。

不以社交网络为核心,而以技术(AI)为核心,也许能够更长久地驱动 Google 的发展。

2. 争议。

Google 作为世界上收集用户信息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今年遭受到在用户隐私、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质疑,部分事件甚至发展成“丑闻”,值得每个人关注。

媒体报道称,Android 和 Google Maps 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断收集用户的数据,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每个人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可能不同,比如也许有人会说要立即禁止 Google 收集这些信息,可是你使用免费的 Android 和 Google Maps 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却怎么心安理得呢?或者,有人高呼 Google 说好的“不作恶”呢?这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发泄,很容易,也很肤浅。

我的意思是,认真严肃的人应该深入了解这些报道背后的信息,比如 Google 是怎么做的,违反了什么规定或隐私条款,Google 怎么解释,专家怎么分析,有什么解决办法,等等。

如果 Google 的口号是“不作恶”而其行为必须时刻符合你的对“恶”的标准,试问: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对“恶”有那么多理解和定义,Google 怎么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定义?换句话说,假如你的志向是“做一个好人”,然而事实是你不可能成为每个人眼中的“好人”不是吗?所以,这种评价毫无价值,缺乏思考。

我看到 Google 随后作出了一些改变,比如把关闭数据收集和删除数据的选项放到搜索结果页,对收集信息也做了说明。这应该就是媒体监督的积极作用。Google 的这个做法可以说很大胆,也很坦率。因为一般的,服务商总是把重要的操作藏到角落里让用户不容易找到,比如删除帐户、导出数据(部分服务甚至不提供删除帐户或导出数据的选项),而把利于自己的、消费者要掏钱购买或付出的选项、按钮置于特别明显的地方。

再有,因为媒体的监督,我不相信 Google 敢于大肆地侵犯用户隐私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关于媒体,Trump 说媒体有偏见,媒体是“人民公敌”,这是胡言乱语。媒体是由人组成的,而只要是个人就会有偏见,所以媒体的偏见不是很正常吗?在自由的媒体环境里,偏见并不可怕,因为“自由”确保媒体从业者不可能一致地偏向某一方,总会有不同的见解出现。几个媒体也许可以说谎,但不可能所有媒体都说谎,或者都说一样的谎。所以,我以为多参考、多求证是重要的。媒体难保有不歪曲、不夸张的报道的,通过 Google 不同的信息都是可以找到的,这对于搞清楚事实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方面,Google News 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欧盟的 GDPR 对 Google 的业务也许会产生影响,但也有分析认为小型广告商可能更为损失严重,反过来利于 Google 和 Facebook。欧盟在 Android 上的反垄断裁决给 Google 严厉的打击。美国也有加强对 Google 等互联网公司进行监管的声音,特别是美国大选时互联网平台被利用、滥用所造成的影响威胁到了民主体制的问题。《纽约时报》发布过一组视频介绍俄罗斯的政治干预历史,表明这种影响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只不过社交网络使这种干预变得成本极低而效率很高。这个问题现在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Google、Facebook 等均表示要更加的透明和积极配合,使政治干预更不容易。

欧盟还在考虑 Google News 这类新闻集成服务是否应该给出版社分成的事。欧盟在版权方面还有其他的一些考量,这些都可能最终影响 Google 等互联网服务的发展。欧盟在版权方面所持的理念,我理解的大致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在 Google News 消费免费的新闻,在 YouTube 消费免费的视频,这些都损害了版权拥有者的利益。

我觉得这种考量并没有错。毕竟,没有新闻出版商的工作,没有版权拥有者的投入,人们是很难有现在的网络体验的。但是,解决办法也需要很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因为不考虑周全的做法很可能损害各个方面的利益。例如,YouTube 上有很多免费的音乐视频,如果为了保护艺人的利益而对这些内容收费,这些内容可能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消费者欣赏不到美妙的音乐了。反过来,艺人的影响力也可能受损,进而降低了其作品和专辑的销量。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这种比方很可能不恰当,我只是想说明这种问题在我看来并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的界限,所以需要各方商量妥善地处理。

Google Books 扫描了很多书籍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内容,这显然不利于书籍版权拥有者通过这些内容获利。然而,对于扫描书籍部分内容的做法,这不是可能促进书籍的网络销售吗?这是一个具有争议和法律纠纷的问题,Google Books 则是 Google 最具雄心的项目之一。

Google 成立了 Google News Initiative,致力于帮助新闻出版商共同发展。这是一个好事情,我希望它会有很好的发展和成果。目前,很多高水平的新闻内容已经被付费墙保护起来了,也反映出网络广告并不能很好地支持新闻出版商的生存这个现状。

政府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现在看来是大势所趋了。不过,我认为过度的监管,或者没有制约的监管,不透明的监管,不仅不会对消费者有利,反而会损害每一个人的利益和权利。管与被管,我以为也不是完全单向的,否则就可以造成滥权,对其中一方不公平。

政府对 Google 展开行动,比如说国会立法监管互联网公司,Google 并不完全处于被管理的状态。Google 等互联网公司也是非常有“势力”的,它们有展开游说的权利和资本。这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最终可能会产生一个妥协的结果,也可能没有结果,但如果有,那也是利益相关方谈出来的。消费者的利益可能得到更多的保障,比如隐私保护被加强,而 Google 等商业公司也不至于被管死而失去竞争力。这就是事物发展应该具有的模式,循序渐进,没有一刀切,而是不断的否定,辩证地发展(好像是以前哲学课上教过的内容)。

所以,我对 Google 可能遭受到的监管,并不太担心。

Dragonfly 计划没有下文了,让人可惜。Dragonfly 的审查,并不吸引人,吸引人的是 Google 服务在中国的正常使用。每当我看到有人忍受不了百度、360 而向 Bing 寻求帮助时,我就感到可笑和无奈。但是这是现实,也没有办法,只能适应。

不少人反对 Dragonfly 的审查功能,我觉得这很正常。我认为比 Dragonfly 这个没有成型的产品更应该警惕的,是审查思维的养成。审查思维,我觉得也可以叫做自我审查,大脑只习惯于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排斥其他方面的。比如 Google Fans 群体只喜欢读 Google 如何伟大、技术领先的内容,而忽视甚至否认 Google 做的不对的地方、存在问题的方面,我认为这就是自我审查。它使人的见识趋于狭隘,甚至极端化,这并不好。同样的,讨厌 Google 的群体可能只会看 Google 如何邪恶的内容,哪怕这些内容存在失实的方面也不在乎。这和前面的一种人群不是一样的吗?

Google 内部员工与公司的矛盾,今年有比较明显的表现。比如 Google 涉嫌压制公司内部保守派言论所引起的批评和官司。Google 还可能存在性别歧视问题,在薪金支付方面偏向白人男性群体。据我所知,这种问题在美国并不只限于 Google 有,而且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Google 当然也有自己的说法和依据,表明公司不存在性别或种族歧视。

认为这些问题能够快速解决的想法是天真的,否认这些问题存在的想法是愚蠢的。我看到这些问题不断地被拿出来讨论,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法院裁决的对象,立法者关注的议题,我估计它们就有改善而被不断解决的可能。性别、种族间的不平等问题跟很多因素有关,也非常复杂。人类也许永远也不能达到平等的完全状态,可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追求比较平等的社会,则是很有意义且重要的。漠然或者愤世嫉俗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Google 员工今年还采取了反对公司某些做法的行动,突出表现在 Google 与国防部的合作以及上面提到的 Dragonfly 项目上。我感觉这至少说明 Google 作为一个公司是具体的、复杂的,不是一个统一的集体,而是大家可以表达不同意见的地方。Google CEO 表示公司不是以“全民公投”的方式来运营的,似乎是表明员工的意见不能成为公司走向的依据。可是,公司也不可能无视员工的意见,以及外界的质疑或批评,至少在上面提到的两个事情上,Google 采取了纠正“错误”的做法,来平息内部和外部的反对意见。

Google 退出与国防部的继续合作,似乎平息了很多人的怒火。可是,Google 也使另外一些人不满意,后者认为 Google 应该更多地与国防部合作,加强美国的国家安全。这个情况再次说明,无论你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与 Google 相关的这些矛盾、纠纷、官司、争议,我以为值得人们持续地关注和了解,这是认识 Google 及其所处社会的窗口之一。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Gboard 继续增加关键功能

在 Android 上,Google 拼音是一款简洁、高效的中文输入法,再加上 Google 手写输入,Google 给 Android 用户提供了一整套中文输入工具。 Google 拼音的 Windows 版本早已不再更新,用户无法同步自己的输入习惯,其 下载页面现在也无法找到了 。不过在我看来,Google 拼音仍然是 Windows 上少有的简单、可靠、美观、低调的中文输入法。这款软件即使不再更新,功能也不健全,但仍然特别好用。 在移动设备上,Google 在 Google 拼音等输入法之后又推出 Gborad,把移动设备上的输入体验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 最近我注意到 Gboard Beta 版本增加了“剪贴板”功能。这个功能之前已有报道,现在终于可用,是一个重要的、有用的输入辅助工具。简单说就是,用户可以把自己复制的内容存放到剪贴板,如果有多次复制,剪贴板会记忆用户复制过的内容,方便用户随时选取使用。用户还可以固定某些复制的内容,使它们更为突出地显示在剪贴板里。 这显然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如果用户经常在手机或平板上处理文字内容的话。否则,用户就必须把自己可能需要使用的复制的内容存在其他文档或者应用比如 Google Keep 里,然后一遍一遍地去复制、粘贴。这个功能使这些操作在 Gboard 应用里就可以实现。 Gboard 还改变了右下侧“确定”按钮的形状和功能。形状从圆形变成矩形。功能上,长按会出现单手操作和 Emoji(表情符号)按钮,如下图所示。这与左下角的 Emoji / 单手操作 / 设置综合按钮类似。 我认为唯一不足的地方是,Gboard(Android)中文输入法一直没有书名号(《》)按钮,只能以书名号的另外一种形式(『』)代替。 Gboard 重新设计了 Emoji 的布局,现在变成菜单在顶部,下滑式查看、选择表情符号的设计。以前是左右滑动。在贴纸、动态图(GIFs)搜索方面没有变化。 综合来看,Gboard 现在内置了包括 Google 搜索在内的 9 个关键功能,其中搜索、翻译等相关功能需要联入互联网,文本处理操作(移动光标、选取、复制、粘贴等)、剪贴板两个功能可以离线使用。主题、悬浮键盘则属于个性化键盘设置。 上述这些变化包括其他一些变化在 9To5Google 的一则报道 中有

庆祝人类获得第一张黑洞照片

Google 在 首页提示并庆祝 4 月 10 号人类获得了第一张黑洞的照片。 星期三早上 NSF 的科学家宣布了所捕捉到的 第一张黑洞照片 。这个黑洞位于 M87 星系( 室女 A 星系 )的中心,星系距离地球 5 500 万光年,这个黑洞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 65 亿倍。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中心有一个质量为 400 万太阳质量的黑洞,离我们 25 000 光年。 第一张黑洞图片. 来源: CNN 全球 200 多名研究人员合作,使用 事件视界望远镜 (Event Horizon Telescope)花费十几年时间使人类第一次真正看到黑洞的样子。 第一张黑洞图片的重要性在于它证明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公式仍然是可靠的 。1915 年爱因斯坦发表的广义相对论将引力视为当物质扭曲时空时就会发生的一种现象。反过来,扭曲的时空也能够决定物质的运动。很快, 德国物理学家卡尔·施瓦西 计算认为,当物质足够致密时,其创造的引力场使光也无法逃脱,即为黑洞。爱因斯坦并不相信施瓦西的观点。 黑洞本身并不可见,因为光线无法逃离其视界范围以内。科学家尝试观测到 视界边缘以极高速度运行的物质和辐射所形成的光环 。爱因斯坦的理论精准地预测到了黑洞的体积和阴影的样子。 今天的成就在十几年前还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看到了之前不曾见到过的景象。今天是天体物理学最为重要的一天,NSF 主管 France Córdova 说。 在这张重要的图片发布之前,YouTube 频道 Veritasium 发布了一个介绍视频,预测了黑洞图片应该会有的样子以及原因。(这是一个内容质量极高的科普频道) Brian Green 介绍了黑洞照片的相关信息。 Vox 则解释了为什么这张照片意义重大。 注:上述 3 个视频是我了解此次黑洞照片发布前后所看过的视频,链接的新闻报道也是之前浏览过的,维基百科页面有的是之前浏览过的,有的则是为编辑此文而补充的。我估计 Google 应该会用 Doodle 对这个重大的天文学突破进行庆祝,就像 月球上发现水 、 新视野号飞跃冥王星 、 日全食 等等“天文事件”一样。我频繁访问 Google Doodles 网站,发现 Google 确实没有令人失望。

Google Chrome 增加 DuckDuckGo 搜索

Google Chrome 浏览器增加了 DuckDuckGo(DDG)搜索引擎选项,据 TIME 报道。DuckDuckGo 是一款注重隐私的搜索引擎,它不记录用户的搜索历史,加密用户的搜索,不允许广告商追踪用户的浏览习惯。 Chrome 在全球 60 多个市场添加了 DDG 这个选项 ,给用户更多选择。法国用户还可以选择法国的搜索引擎 Qwant 作为自己的默认搜索。之前,用户需要安装 DDG 的 Chrome 扩展以切换到自己喜欢的搜索服务里。 DDG 创始人赞赏 Google 意识到给用户提供能够保护隐私的搜索服务这一选项的重要性。 DDG 的名称较长,用户记起来比较不容易。去年年底, Google 将自己所拥有的网址 Duck.com 移交给 DDG 。不清楚 DDG 是否因获得此域名而有掏钱给 Google。以前,用户输入 Duck.com 会被导向 Google 网站。Google 获得 Duck.com 域名是因为收购了视频技术公司 On2。Google 还拥有大量域名,包括对 Google 这个词拼写错误的很多情况。 Chrome 增加 DDG 搜索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因为不少用户希望使用更能保护自己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服务。Chrome 一直以来都默认提供若干搜索引擎供用户选择,在中国大陆有360、百度、搜狗、Bing。 DDG 的创始人 在 Quora 有文章 阐述 DDG 与 Google 搜索的不同及其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