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 Twitter 看到 cnBeta 一篇文章的标题:前 Firefox 工程师爆料为了让 Chrome 浏览器成功 Google 玩得很下流。我没有立即点开阅读,因为我估计“爆料”两字恰恰说明文章应该没有什么内容可看。晚上睡觉前我决定还是看一下,看看到底 Google 又干了什么坏事。
这篇文章在我看来就是引述了 Firefox 前 VP 的几则推文,推文截图也没有完全显示此人的言论。他的意思是,Google 曾使用一些小伎俩、排外招、下流手段来吸引 Firefox 用户使用 Chrome,那时候 Chrome 刚刚起步,而 Firefox 则发展良好。
关于此言论,英文网站也有报道。比如 ZDNet 的文章以“Firefox 前高管:Google 故意陷害 Firefox 多年”(Former Mozilla exec: Google has sabotaged Firefox for years)为题。这篇文章完整地叙述了 Mozilla VP 的推文。而后,文章提到他并不是第一个指责 Google 的 Firefox 工程师。去年 Mozilla 的一个项目主管指责 Google 故意拖慢 YouTube 在 Firefox 上的体验。这篇文章认为 Firefox 工程师的指控应该是属实的,Google 正在成为新的微软,Chrome 正在变成 IE。所以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大意是 Firefox 以前和现在的工程师正在接近沸点,即不满 Google 做法的情绪、怨言马上就要沸腾了。ZDNet 的文章被一些科技网站引用,比如 TechSpot 的报道。
Computerworld 的一篇文章则不止于引述此工程师的言论,而是有分析和评论。这篇文章说,Chrome 的出现确实使 Google 与 Mozilla 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起来了(Mozilla 当时的 CEO 的话)。
当时 Mozilla 的年收入 91% 来自 Google,Google 支付 Mozilla 以保证自己是 Firefox 的默认搜索引擎。Google 发布了 Chrome,并没有立即切断与 Mozilla 的协议。2017 年 Mozilla 放弃与 Yahoo 达成一个五年协议,转投 Google 怀抱,收入增长 8%。
这篇文章评价此工程师对 Google 的指控说,Mozilla 并没有像工程师所说的那样指控 Google,Mozilla 反倒是经常抨击微软,因为 Mozilla 的收入几乎就靠 Google。2011 年 Chrome 诞生 3 年时,Mozilla 84% 的收入来自 Google。Mozilla 自己打造的希望产生收入的产品——浏览器广告、移动操作系统——都失败了。
文章说,此工程师承认,无论 Google 是否有这些下流手段,Firefox 份额的下降原因不在 Google,而在他们自己身上。
从 2008 年 9 月 Chrome 发布到 2010 年 4 月,Firefox 增长了 25%。2014 年 3 月 Chrome 才刚好超过 Firefox 的用户份额,那时候两者占据 17% 的市场。Chrome 取代 Firefox 成为第二,Firefox 损失了 9% 的份额,微软 IE 损失了 22%。如果 Google 有什么暗箱操作的话,损失最大的应该是微软。
Chrome 出现爆发式增长发生在 2016 年,并不是依靠 Firefox 的用户群,而是挖空 IE 和任何潜在竞争者的用户基础。Chrome 取得 68% 的市场份额并不是靠打击 Firefox 实现的,它打击的是 IE。(至此 Computerworld 文章结束)
cnBeta 的这篇文章被国内若干网站“复制”了,比如百度百家、专门网、开源中国、程序师、Chiphell 论坛、搜狐、腾讯。不出所料,cnBeta 的那篇“爆料”文章并没有什么料,只是几则推文,还不是完整版的。我比较奇怪的是,现在通过几则推文、一张推特截图就可以报道新闻了?根据评论,那篇文章倒是吸引了不少点击和评论。同样不出所料,“不作恶”又被读者拿出来了。可是,这种言论到底有多少是基于事实或者数据的呢?
这则新闻并不是重要的新闻,它本质上只是一个人的言论,Google、Mozilla 并没有回应或者发布声明。不能说这个人的言论就是错误或者虚假的。不过,既然是言论,那就只能存在于观点层面,还达不到事实的高度。对于事物,我们其他人作为观众、读者是需要基于事实去分析判断的,而不是基于别人的观点作判断。基于别人的言论、观点、判断自己再作判断,那是人云亦云,那种判断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空中楼阁”,是更没有价值的判断。
cnBeta 等一系列中文网站的文章内容千篇一律,只有复制,没有引用来源。原文也没有引述外部链接,可能其创作者是根据推文而写的文章,没有参考什么其他网站的报道。我以为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伤害。好在有 Google,我搜索到了若干报道此言论的英文网站,使我对此“爆料”有了更多的了解,超出了其文章内容所提供的信息。
作为 Chrome 用户,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篇文章是 Fake News。可能某些 Firefox 用户会觉得这篇文章就是 Google 作恶的证据、铁证,Firefox 浏览器市场没有拿到第一位置那就是 Google 使坏导致的,诸如此类。事实上,我们都不对。
我读了这篇报道再加上自己的搜索之后,我了解到 Google 的一些批评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Google 可能确实在某些地方做的不对,或者至少是不够好。此外,我也不能得出这篇文章及其言论就是 Google 作恶证据的结论,因为它事实上缺少证据。这篇文章连带我自己的调查,使我了解到一些事实、数据,我还需要等待更多的数据、证据来完善事实,然后才可以初步判断 Google 在这件事情上是否作恶。
此外,不同的人对于“善”、“恶”的认识、理解、标准是不同的。你认为合理的、应该的、必要的事情,我可能认为就是罪大恶极。你认为是恶的事情,还有人认为那是善和美呢。所以,在评价作“恶”的时候,我们应该达成一种共识。在没有共识的时候,我们应该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尊重其他人的不同看法,不是吗?这也是我很少谈论 Google “不作恶”是真还是假的原因。
我观察到网络上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只选择看你喜欢看的、你认同的、你欣赏的东西。对于严肃的内容,这不是一个好习惯。这会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你了解不到、或者拒绝了解不同的观点、信息。我认为这是人的大脑形成的一堵虚拟的墙,它比 GFW 更强大,而且并不局限于中国大陆。
先搞清楚事实真相,补充信息来源,获取更多信息,比较重要,比较合理。
以上是我对 cnBeta 那篇文章的感触。
这篇文章在我看来就是引述了 Firefox 前 VP 的几则推文,推文截图也没有完全显示此人的言论。他的意思是,Google 曾使用一些小伎俩、排外招、下流手段来吸引 Firefox 用户使用 Chrome,那时候 Chrome 刚刚起步,而 Firefox 则发展良好。
关于此言论,英文网站也有报道。比如 ZDNet 的文章以“Firefox 前高管:Google 故意陷害 Firefox 多年”(Former Mozilla exec: Google has sabotaged Firefox for years)为题。这篇文章完整地叙述了 Mozilla VP 的推文。而后,文章提到他并不是第一个指责 Google 的 Firefox 工程师。去年 Mozilla 的一个项目主管指责 Google 故意拖慢 YouTube 在 Firefox 上的体验。这篇文章认为 Firefox 工程师的指控应该是属实的,Google 正在成为新的微软,Chrome 正在变成 IE。所以这篇文章的副标题大意是 Firefox 以前和现在的工程师正在接近沸点,即不满 Google 做法的情绪、怨言马上就要沸腾了。ZDNet 的文章被一些科技网站引用,比如 TechSpot 的报道。
Computerworld 的一篇文章则不止于引述此工程师的言论,而是有分析和评论。这篇文章说,Chrome 的出现确实使 Google 与 Mozilla 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起来了(Mozilla 当时的 CEO 的话)。
当时 Mozilla 的年收入 91% 来自 Google,Google 支付 Mozilla 以保证自己是 Firefox 的默认搜索引擎。Google 发布了 Chrome,并没有立即切断与 Mozilla 的协议。2017 年 Mozilla 放弃与 Yahoo 达成一个五年协议,转投 Google 怀抱,收入增长 8%。
这篇文章评价此工程师对 Google 的指控说,Mozilla 并没有像工程师所说的那样指控 Google,Mozilla 反倒是经常抨击微软,因为 Mozilla 的收入几乎就靠 Google。2011 年 Chrome 诞生 3 年时,Mozilla 84% 的收入来自 Google。Mozilla 自己打造的希望产生收入的产品——浏览器广告、移动操作系统——都失败了。
文章说,此工程师承认,无论 Google 是否有这些下流手段,Firefox 份额的下降原因不在 Google,而在他们自己身上。
从 2008 年 9 月 Chrome 发布到 2010 年 4 月,Firefox 增长了 25%。2014 年 3 月 Chrome 才刚好超过 Firefox 的用户份额,那时候两者占据 17% 的市场。Chrome 取代 Firefox 成为第二,Firefox 损失了 9% 的份额,微软 IE 损失了 22%。如果 Google 有什么暗箱操作的话,损失最大的应该是微软。
Chrome 出现爆发式增长发生在 2016 年,并不是依靠 Firefox 的用户群,而是挖空 IE 和任何潜在竞争者的用户基础。Chrome 取得 68% 的市场份额并不是靠打击 Firefox 实现的,它打击的是 IE。(至此 Computerworld 文章结束)
cnBeta 的这篇文章被国内若干网站“复制”了,比如百度百家、专门网、开源中国、程序师、Chiphell 论坛、搜狐、腾讯。不出所料,cnBeta 的那篇“爆料”文章并没有什么料,只是几则推文,还不是完整版的。我比较奇怪的是,现在通过几则推文、一张推特截图就可以报道新闻了?根据评论,那篇文章倒是吸引了不少点击和评论。同样不出所料,“不作恶”又被读者拿出来了。可是,这种言论到底有多少是基于事实或者数据的呢?
这则新闻并不是重要的新闻,它本质上只是一个人的言论,Google、Mozilla 并没有回应或者发布声明。不能说这个人的言论就是错误或者虚假的。不过,既然是言论,那就只能存在于观点层面,还达不到事实的高度。对于事物,我们其他人作为观众、读者是需要基于事实去分析判断的,而不是基于别人的观点作判断。基于别人的言论、观点、判断自己再作判断,那是人云亦云,那种判断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空中楼阁”,是更没有价值的判断。
cnBeta 等一系列中文网站的文章内容千篇一律,只有复制,没有引用来源。原文也没有引述外部链接,可能其创作者是根据推文而写的文章,没有参考什么其他网站的报道。我以为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伤害。好在有 Google,我搜索到了若干报道此言论的英文网站,使我对此“爆料”有了更多的了解,超出了其文章内容所提供的信息。
作为 Chrome 用户,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篇文章是 Fake News。可能某些 Firefox 用户会觉得这篇文章就是 Google 作恶的证据、铁证,Firefox 浏览器市场没有拿到第一位置那就是 Google 使坏导致的,诸如此类。事实上,我们都不对。
我读了这篇报道再加上自己的搜索之后,我了解到 Google 的一些批评者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Google 可能确实在某些地方做的不对,或者至少是不够好。此外,我也不能得出这篇文章及其言论就是 Google 作恶证据的结论,因为它事实上缺少证据。这篇文章连带我自己的调查,使我了解到一些事实、数据,我还需要等待更多的数据、证据来完善事实,然后才可以初步判断 Google 在这件事情上是否作恶。
此外,不同的人对于“善”、“恶”的认识、理解、标准是不同的。你认为合理的、应该的、必要的事情,我可能认为就是罪大恶极。你认为是恶的事情,还有人认为那是善和美呢。所以,在评价作“恶”的时候,我们应该达成一种共识。在没有共识的时候,我们应该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尊重其他人的不同看法,不是吗?这也是我很少谈论 Google “不作恶”是真还是假的原因。
我观察到网络上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只选择看你喜欢看的、你认同的、你欣赏的东西。对于严肃的内容,这不是一个好习惯。这会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你了解不到、或者拒绝了解不同的观点、信息。我认为这是人的大脑形成的一堵虚拟的墙,它比 GFW 更强大,而且并不局限于中国大陆。
先搞清楚事实真相,补充信息来源,获取更多信息,比较重要,比较合理。
以上是我对 cnBeta 那篇文章的感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