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 正在做一件很多人会反对和不喜欢的事情:隐藏 YouTube 视频的“Dislike”(不喜欢、踩)按钮。根据 YouTube 的说法,这样做变动之前他们做了测试,发现隐藏“不喜欢”按钮能够保护创作者(的创作激情和身心健康)而又对创作者的视频参与度影响不大。
介绍这个变化的视频得到了很多的“不喜欢”,不出所料地。有一个被最多人点击“不喜欢”的视频,也是 YouTube 发布的。
YouTube 并没有移除这个按钮,只是把它藏起来,创作者可以找到,不过不给公众看到。可能有一些人会发起针对某个创作者的“不喜欢”攻击,使一个视频看起来有很多人“不喜欢”,而这些人根本没有相对客观的评价一个视频,或者看完此视频。
这个变动是经过测试之后作出的,不过有的人则宣称这是 Biden 政府要求 YouTube 这样做的。不过确实,有 Biden 和民主党人如 Nancy Pelosi 等人的视频往往喜欢的人不如不喜欢的多。按照这个逻辑,往阴谋论角度去解读,也说的通。不过很可笑。
关于此变动,我想说:
1. 社交网络倾向于让人获得认同,而不是相反。Instagram、Twitter 等流行的,从一开始就只有“喜欢”,没有不喜欢。用户还可能因为自己的内容“赞”的不多而心理上有压力,所以 Instagram 作出调整,使用户可以隐藏赞的数量。想象如果还有“踩”,这种“痛苦”会多么巨大。
2. 获得很多“赞”的视频不一定内容上乘;获得很多“踩”(不喜欢)的视频内容可能不错。
3. 观看视频的人,绝大多数没有任何操作。绝大多数视频的观众可分成三部分:极少数人评论视频;少量的人点赞或点踩;绝大多数什么都不操作,只是点开或看过此视频。所以无论是赞还是踩的数量,只是少数人的看法,代表不了所有观众。其实不只是视频,图片、博文也都是如此。
4. 一个平台或者一个频道(创作者)只会吸引某个或某些群体的观众,就好比一个网站的主要访问者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我觉得“网络投票”和类似的事物并不反映真正的“民情”。专业的民意调查才可以提供这些信息。你以为你很受欢迎,实际上你看不到很多反对你的人;即使很多人不喜欢你,并不妨碍大多数人(超过 50%)支持你。
5. YouTube 是一个很有用处的网站,我经常打开它,它无所不包,气象万千。我跟大多数用户一样,既不评论,也不点“赞”或“踩”。我关注的是内容是否对我来说重要或有意义,或让我觉得有兴趣。有什么评论或者是否赞的人多,我觉得和视频内容相比无关紧要。
6. 我自己也偶尔拍摄视频。最近有一则评论说我的视频内容差。我觉得此评论说的是对的。网络就是这样的,让人可以无所顾忌的表达其真实想法。我相信现实中,很少人会很“刻薄”的打击一个自己认识的人。对于意见,如果有道理,就认可它;如果没道理或没有事实根据,那就忽视它。太在意别人的意见,很可能失去了自己的意见。
7. 真正对自己的观点、看法自信的人,根本不需要寻求别人的支持来获得“安全感”。也就是说,如果我对某事有看法,如果我相信自己的判断,哪怕即使很多人反对我,我仍然应该坚持自己的看法,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说自己认为“正确”的话。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掩耳盗铃,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无知有时候也会被误认为是自信。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