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15的博文

有关Google Fans G+页面的说明

Google Fans Google+页面 并不是一开始就在Google+进行更新的,但非常确定的是,从2014年12月28日到今天整整1年时间里,这个账号作为唯一账号依据我个人对Google的关注和认识发布内容。 之所以对这一天记忆犹新是因为从这一天开始,Gmail开始无法正常访问了。作为迁移至Google+的记录,我简短地写了一篇 博文 说明了这一情况。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被删帖的经历,对于这种做法我是深恶痛绝的。由于Google Fans页面的更新完全是出于我个人的爱好,所以对于具有删贴和审查机制的平台,我是再也不会在那上面更新内容了。在Google+,有时间的时候我会更新一些Google相关的内容,有时候甚至会有点频繁。后面我可能还会继续更新这个账号,持续关注Google的方方面面。 在Google+我认识了一些网友,而Google+中文圈用户到底有多少活跃用户却无从知晓。的确Google+看起来冷冷清清,但一些社群里面还是有一些活跃网友的。总体上看,墙内的用户到墙外的社交平台还是属于较小比例的,即使是早前非常流行现在仍然有一些有影响力用户的Twitter,中文也变成了小众语言。更为关键的是,墙内用户的熟人圈子基本上在墙内,这是墙所造成的很难改变的现实。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来到墙外,以Google Fans页面为例,很简单,就是避免有人控制和处理账号发布的内容。这个账号主要发布Google相关的新闻和Google产品使用感受、技巧等,当然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YouTube视频推荐、博客分享、互联网动态等。总体上,是我个人读到的或者认识到的内容的分享。 另一个方面,是为了能够全面地了解信息。我个人比较喜欢较为严肃的新闻报道,不喜欢吸引眼球的标题党。一个比较全面的新闻报道能够帮助人看清事实真相,而不是混淆视听。本账号目前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主要是对新闻内容的翻译,以后会尽可能地做出改进。 在我在豆瓣网创建Google小站(后被更名为Google非官方、即现在的Google Fans Google+ Page)之前,对Google进行多方面报道的网站有一个叫做谷奥。我一直订阅谷奥网的新闻更新,不过现在这个网站基本上没有更新了。我觉得谷奥网是不错的,这个网站在活跃的时候对Google有很多方面的新闻报道,有很多原创的非官

【翻译】决定——共识的真正意义(《How Google Works》章节)

2009年12月份,我获知Google正在遭受黑客攻击。我们正在遭受某种形式的攻击的事实实属正常,事实上这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这一次不同。攻击的复杂程度和目标都是我们之前从未经历过的。犯罪分子(或者更准确地说,犯罪团伙)已经以某种方式找到了接入Google公司服务器的方法。至此为止,大多数攻击我们的坏人打算扰乱我们的服务器,直至其关闭或使用户难以访问。这一次,坏人们想要我们的机密信息。 Sergey立即开始着手阻止攻击并搞清楚是谁和如何实施攻击的。几个小时内他就组建了一个团队,成员都是一些他能够找到的最聪明的计算机安全专家,并将他们聚集在邻近我们山景城总部的一栋建筑内。在接下来的几周里,这个团队组建了系统,最终能够让他们观测正在进行中的攻击,他们的发现令人不寒而栗。黑客们不只是盗窃知识产权,也在试图访问一些Gmail帐户,包括人权活动人士。而攻击源自具有最快增长速度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的内部。 早在大约5年半之前,即2004年年中的时候,我们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从商业角度看,进入中国并不是一个具有争议的决定。中国曾经是(现在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的人,有数千万(现在是数亿)因特网用户,经济增速也非常之快。已经在搜索领域发展成为强大存在的百度,是一个本地竞争者,而雅虎也蓄势待发。Larry和Sergey访问了这个国家,他们所目睹的所有的创新和能量,在离开时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一直以来就想招募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师,而许多就在中国。 但是当商业利益指针全都指向要做一个灌篮高手式的果断的“进入中国”的决定时,“不作恶”指针则显得较为混乱。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信息并不能自由的流通。对此我们有切身体会:大多数时候,中国的网民被许可访问我们的美国站点Google.com,而获得未经过滤的(尽管是英文的)结果。但有时候,中国的流量可能跌到零点,来自中国的网民试图访问Google.com会被转而导向至百度(及其过滤的结果)。在中国开一个本地站点对中国人来说会不会好一点?即使我们不得不遵守当地的法规,或者,这会不会让我们成为政府审查制度的同谋?而审查制度与我们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本质背道而驰。作为本地企业建立Google公司会不会给我们以机会,提升信息访问度,揭示中国其他搜索引擎提供商可疑而又不透明的做法? 从一开始,Sergey Brin就直截了当地站在了“不进

关于Google+用户人数的几点看法

有这样一个关于社交网络用户数量的调查,结果页面的标题是: Google+ Is More Popular Than You Think 。在Google+上看到这个消息并分享出来了。 图片来源网站 我觉得人数问题对用户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在今天再次看到这个消息时顺便写了一些个人看法,写在了一条 Google+转发消息 里。 1. Twitter就好比RSS阅读器,关注了一个帐号就获得其所有的推送内容。此外,从传播效率看Twitter是很强大的,绝大多数媒体和明星都有认证帐号。 2. G+的熟人圈子不如Facebook,传播效率不如Twitter。Google有很流行的Gmail服务,但G+的出现远晚于Facebook,圈子功能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实现社交关系的迁移。  3. G+开始希望做整合,即所谓的“做减法”,几个核心服务和服务间的协作。后来直到现在转变思路开始专注于兴趣社群,并从中产生了Hangouts、Photos两个很不错的产品。这可能和目前的移动应用时代的趋势——碎片化——相吻合,但G+之前的策略在未来也不是没有可能实现的。 4. Google不断在收集用户的信息(可选择不被收集),不断了解用户,以此为基础为用户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社交信息也是顺理成章的。G+一开始的思路就是在恰当的时候读到恰当的内容,而不是将人们禁锢在一个平台足够长时间(这是点击广告的必备条件)。 5. 希望通过传播实现某种影响力的个人或媒体就奇怪了:为什么要使用G+?即使一个帐号有上百万关注者,其发布的信息也不一定出现在其关注者的信息流上。倒是一些陌生的帐号会时不时出现在推荐内容里,只因为其分享的内容Google认为可能你会感兴趣。 6. 大陆中文科技媒体对外国互联网的报道基本上是对外文媒体的翻译报道,一般延迟1天左右。他们的读者主要在国内,所以也不太可能通过Twitter、Facebook和G+发布内容。 7. 普通用户不必太在意用户人数。大多数人既不是广告商也不是媒体平台,不需要足够的用户基数。问题是:什么是适合的?一般来说,喜欢就留,不喜欢就走。选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