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16的博文

Google+的工具性特征及未来

Google+基于兴趣将人们联系起来,通过“收藏集+社群+热门推荐”向用户呈现兴趣相关的内容。本文认为Google在社交领域的努力——Google+——具有Google其他服务所类似的“工具性”特征。其未来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特色的吸引力是否能够维持社群的活跃度。 Google+的工具性特征体现在两方面:1. Google+从诞生到现在所进行的转型;2. Google的社交平台目的是了解用户,与其他服务一样。 1. Google+的转型 Google在社交领域的努力一直以来被认为并没有改变Facebook独大的局面,之前有Orkut,后来是Google Wave和Buzz、,现在是Google+,前三都已经关闭,后者2015年末进行了转型:从社交圈子转向兴趣社群。 Google+推出之初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圈子,暗含的意思是: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所有人看。这是考虑周到的做法,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完整地反映在网络平台上。经典的Google+页面也让人非常容易地管理自己的圈子。可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功能,特征性不强,并不是必不可少,而且很快别的平台也有类似的分类功能。 Google+截至目前抛弃了其诞生之初的多个功能,比如游戏、本地、照片(相册)、聊天,最近的就是圈子,虽然并没有完全删除此功能,但显然其地位被降级。多个脱离Google+的功能成为单独服务,有一些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种变化可以从两方面理解。1. 移动应用时代的顺势(或者说不得已)而为。拥有多个重要的应用,并尽量地使应用功能单一化。以前使用Google+应用就可以完成社交、照片备份和本地评价等动作,现在则有几个应用来分别实现。类似的比如Facebook,就有多个非常流行的应用。2. 避开与Facebook的正面竞争,凸显自己的特色。当然,都是以互联网广告为收入来源,Google与Facebook的激烈竞争没有坏处。此处的意思是,避免Google+成为Facebook的复制品,一个潜在的替代者。以兴趣为导向,让人意识到Google+并不是另外一个Facebook,而是一个不同于Facebook的社交平台。 2. Google+的工具性 可能有人不认可Google+这种“兴趣社群”的立足点,这是不是在炒概念呢?实际上,Reddit也是类似的兴趣社群,用户根据标签在特定的话题下参与讨论

中国互联网之我见

注:以下内容是我个人对中国互联网的看法,包括互联网产品、媒体及互联网管理者三方面,都与Google有些关系,看法难免有失偏颇,但不吐不快。 1. 井底之蛙 Google Photos出来的时候,国内有一个照片备份产品,提供大概2 T的容量,然后在宣传文案中表达了以下意思:我们的照片云存储服务早于Google Photos,2 T容量也非常足够了。我认为这是无知的表现,且不论Google Photos怎么样,不知道Google+ Photos,Picasa网络相册吗? 2. Google回归中国 关于Google回归的消息很多,我在不同的地方也多次说过:即使回来也不是Google搜索、Gmail和YouTube等。最近看到的一篇标题这样写道:Google离开六年:中国不再需要你!( http://news.mydrivers.com/1/465/465544.htm )每个人都有表达看法的权利,而且这篇文章的作者列举的也有若干事实。如果说Google回顾困难重重那的确是事实,但至于“需要不需要”我认为还有待商榷。一个相对新的事物进入陌生环境肯定面临很多挑战,分析了困难就喊出“不需要”,那很多东西都可以说是“不需要”的。这是一种狂妄的表现,而且我非常不希望有某些人替我选择应该看什么、不应该看什么,作者似乎认为Google在中国就应该这样干。 3. Google离开中国 关于Google离开中国,我已经写在一篇翻译博文里了。审查关键词不是关键,关键应该是黑客攻击。最近的快播案件让我想起那时候针对Google中国涉黄的《焦点访谈》调查,也就有了我最后的基本结论。FYI,到底快播是否违反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是个播放器,没有用过。至于Google,我们都知道Google只是抓取网页链接,并不制造内容,Google似乎应该完全屏蔽黄色内容,但这违背了言论自由。到底是Google不应该呈现黄色内容链接呢,还是Google故意向网友呈现了黄色内容? 4. 基本结论 中国不适合生产或传播内容的互联网公司。与内容相关的互联网公司,要么审查过滤,要么无法访问。而一旦开始审查,又没有明文规定哪些敏感。而一旦无法访问,又有人喊出“我们不需要”的豪言壮语。 图片是最近的Netflix全球布局,以及Google透明度报告截图。

互联网会不会越来越封闭,移动互联网是否就意味着未来?

移动应用时代及广告屏蔽活动的发展给Google带来新的压力与挑战。Google意识到了这种变化,正在寻求应对之策。 5天前我在 Google+分享 了一个Wired网站上的观点,即移动应用的发展意味着Google搜索的终结。这是一种大胆超强的预测,但不无道理。移动时代的兴起使得人们较少进行桌面搜索,取而代之的是移动应用的流行。昨天,在Solidot网站看到一则消息,我也 分享到了Google+上 。内容是:伊朗博客之父认为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正在杀死Web。 另外就是无处不在的广告屏蔽活动。必须承认的是,这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互联网体验,或者说,广告总体上是令人厌烦的。 《卫报》 1号的一篇文章分析,Apple在iOS 9中增加的Safari浏览器广告屏蔽扩展将损害出版商特别是Google的商业利益。出版商极少数实行付费订阅,大多数还是依靠互联网广告;Google更是如此,绝大多数收入来自广告。 Apple也有自己的广告业务iAds。据我所知,Apple的这一政策只限于浏览器广告屏蔽,应用中的广告是无法屏蔽的。除了Apple的这一新举动之外,Evernote、Instapaper、Pocket等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去除广告,提供给用户清爽阅读界面或稍后阅读服务。它们都有付费方案,因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即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免费的互联网内容,这些服务又如何生存? 上面提到的伊朗博客之父在其博客中表达了对移动应用和广告屏蔽的看法。其博客题目是: A Note on Future of Internet 。互联网内容根基在于广告,目前的趋势似乎是对广告的多种方式的屏蔽,而移动应用又将内容圈在自己内部,这两方面的发展注定要打击到开发的因特网和以此为生的公司。 Google也意识到这种转变,桌面搜索份额的下降就是证据之一,因而有了若干应对之策。 首先是Google Now。这是Google非常重要的一款应用。为用户提供多方面信息,Now On Tap则可以智能地向用户立即反馈搜索信息,使搜索变得更为简洁。但这不只是一款应用。Google Now甚至在计划 整合其他应用 ,让自己的位置处在应用的顶端,而不是平行关系。Google Now的未来还有待期望。 其次是AMP计划,即 Accelera